发表自话题:蒋方舟日本
原标题:蒋方舟:我全部的努力,不过为了完成普通的生活
咖爷最近在面试新伙伴,会问他们跳槽的原因,接触的多了颇有感慨。刚好,最近朋友也吐槽面试遇到奇葩。
那么,对于跳槽,你有什么想法呢,可以跟咖爷聊一下。
——咖爷
初夏的五月,已过了“金三银四”的招聘季,又一茬儿的新人,已经坐在了新的工作岗位上。《圆桌派》有一期节目谈跳槽,声称:
当下90后、95后的年轻人越迷茫越要跳槽。
1
被成功学坑了的鸡血人生
《圆桌派》有一期节目里窦文涛和张立宪聊到,在他们那个年代,工作是国家分配的,固定在一个体制里面,是那个年代的人工作的整体状态,你要想跳槽是一件很难的事。
谈到时下的工作状况,节目里唯一有过招聘经验和面试经历的张立宪说:
现在年轻人的就职、就业,每个人都有一本血泪史。你就看他的那个简历,就那么一行字一行字,就都能想象到这个,就是这个小小的身影,他在这个大城市里奔波,真的是……
言谈之间流露出对年轻人,为了就业、生活而奔波劳苦的心酸。但突然画风一转,批评这批孩子(特指北漂里不安于现状频频跳槽的),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嘛,他说:
都是老百姓家的孩子,又不是富二代,你老老实实挣份工作,对吧,先让你爸爸妈妈放心,这不挺好的吗?不行,越是这种小孩,他读成功学的书越多,他越幻想自己这个。
梁文道曾面试过一个求职者,是属于三年换八次工作那种,他很好奇为什么这个人要跳来跳去的,交谈之后他发现这个人其实很有自己的思想,但他的结论是这个人应该回到学校里去。言下之意是他不适合,这个以经济利益为本的社会工作模式。
的确,部分90后会被吐槽为不安稳、幼稚、太个性,但其实他们realy真:会加班到见到凌晨4点的北京;也会情绪高涨为了坚持方案跟甲方爸爸开撕;也有人会为了追热点半夜三更爬起来工作……所以,当工作上遇到不开心时,他们会特别有底气怼上司:
“凭什么我吭哧吭哧的干活,却拿不到最高的奖金。”
在多数90后看来,不开心、不进步、不升职就是对不起自我的劳动价值。这是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全球化、更注重自身价值的时代,90后们想要追求多一种可能,想要实现某种超越工资的自我价值,难道不可以吗?
梁文道他们也赞同这是个“有破产的公司,没有倒闭的个人”的年代,只要正常情况下做适当努力,总能挣口饭吃。
1
你必须非常努力,
才能过上平庸的生活?
在这期《圆桌派》中,蒋方舟直言:自己现在不再像更年轻时那样,去学校做演讲总是鼓励大家不要怕选错,要通过不断试错,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因为她后来发现,社会对年轻人的容错率很低。
可是,一个人可能在一个岗位试了段时间,觉得不行再换,在这换来换去的几年里,回过头来再看,比自己年轻很多的人,都已经赶超了自己。
蒋方舟说从前可能会觉得,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很乏味无趣,但突然发现,现在可能连这种一眼能望到头的生活都是一种奢侈,比如华为某员工34岁被辞退,这完全无法预料,人生就好像没有一点保障,太没有安全感了。
这应该算是年近30岁的蒋方舟,对自己在时下盛行的“中年危机”中,被洗礼的一种解读。
“你必须要么就非常非常努力,要么就非常非常聪明,你才能勉强过上一种平庸的生活。”
蒋方舟这样说,这算作是一种委婉的控诉,也是对人们想要安身立命,求得身份认同之艰难的疼惜。
3
一线城市vs一线的人
梁文道说:
日本的匠人精神是很流行的,可是你没法跟现在年轻人说,你在这儿干多少多少年,你能得到什么什么,等不及,大家根本就等不及。
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大裂变的时代中,高额的房价以及消费主义至上的现实生活,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
90后不甘平凡要当人生赢家,所以创业主动直面焦虑;80后为了自家00后不输在起跑线上,拿命拼一套学区房;男人为了符合成功人士的人设,必须要买车买房拥有三个”18“标准;女人为了更美的形象,要拿够买YSL口红、香奈儿香水、lv包包的薪水。
所有的人都想着在一线城市能够扎根立脚,还能赶上一线城市的潮流和时尚。
然而,当折腾了5-6家公司之后,发现仍不能满足个人日渐膨胀的消费欲时,很多人索性就换份工作,心想:
“另谋出路就有别样人生了呢,反正都是付不起。”
诚然如节目中所说,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明确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所以一旦发现工作不如意,就立马辞职走人。
这是一个快速移动快速变换的时代,现代需求度最高的前十名的工作,在十年前都没有出现过。
有人曾说:
我们现在是,在为未来还不知道要干什么的这个工作培养学生,他们未来将使用,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用什么的技术,去解决我们还不知道是什么的问题。
张泉灵在年初一场品牌盛典的演讲中提到:她有一个朋友叫做文怡,作为一个网红,曾经成功在 1 小时内,卖掉 1 万块单价 1500 元的案板。而有一些职业,悄无声息的就落下了帷幕,公交车上不再需要售票员,取而代之是自动刷卡器。无人自助售货机越来越多的出现,连机器都跟人们抢工作,你还不一定抢的过它。
前些日子刷爆朋友圈的#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话题,无疑也在营造焦虑感。身处这样风云变幻的环境,乍一看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仔细一琢磨却找不到一条康庄大道。
那些宣扬要现实点、别发梦,只是一味的低头追着时代的裙摆走的人,最后依然难免落得被时代抛弃的下场。
所以,我更赞同这期节目的另一个观点:
你在一线城市并不等于你就是个一线的人,而三四线城市不乏一线人的存在。
往往身处在城市化进度最先进的的城市,人们接收到的讯号都是要更高更快更强。今天你被投资,也意味着你将被套牢,你要不断产出,今天超过昨天明天超过今天,资本链条会一直无穷无尽的追着你走,如果你交不出不好意思,关门结业。某种程度上,这是资本的累积,却是对你个人生命的消耗。
如何应对时代焦虑,不让之演变为一场个人悲剧?
我们也许应当首先抛掉,那种游戏玩多了后,就老想着重玩一盘的念头。整体化深入的去思考,究竟想要在这个世上过怎样的人生。
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意图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所以,我们不要自我沉堕到各种焦虑中,应处在一种“养”的状态,更有心力去做一些精工细作滋养人生的事。
4
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往往能体现出他的生活观价值观。窦文涛说:
比如一件事出了篓子,有的人会说诶我说了呀,不关我的事。而另一些人做事情之周密,会提前事无巨细的交待好全部注意事宜,会让你觉得很贴心,这样的员工你要不要?
他还举例说起台湾的首富王永庆。原先是卖米出身,当时那条街都卖米,为什么偏偏他家做起来了呢?就因为他发现当时台湾的米总是掺着很多沙石,人们淘米之前要费一道工序把沙石挑出来,他就帮你把这些都提前挑出来。并且挑的最干净,人家就说买他家米直接洗洗就能吃了,后来他又琢磨着送货到家,并且送到家里他还会先看看你家米缸的存米,每次先把新米倒下去,再放陈米在上面,避免陈米积陈,时间一长大家都买他家的米,慢慢的事业也就做起来了。
张立宪也说到先前在北京建国门,有一对卖凉皮儿的夫妇,那小棚子做的,哪儿哪儿都收拾的干干净净,做事情体面讲究,人们就愿意尊敬他们。
因为对于企业来讲,怎样去选择一个求职者,看他的个人素质,看他做事情是否能注意别人的感受,以及比常人多做的那一小步,就是区别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了。
很多时候在工作当中,企业并不需要你有达芬奇的天赋,而是你对待事情认真细致,愿意多开动一些脑筋的做事态度,成就了你的职业生涯。
所以,并不是固守一个职业或者某个公司就不能提升自己,也不是越跳槽越快乐。首先做一个靠谱的人,就更大程度的避免一事无成。
我们全部的努力,当然不是为了过上某种量化了的标配生活。或许,我们时刻怀揣着一颗做个优秀的普通人的心,才能不被现实迷糊了眼睛。
—FIN—
转 载 须 知
本文由文化咖原创
图片来源 | 网络
本文作者 |橘绿@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
转载请回复后台“转载”查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标签组:[蒋方舟]
上一篇:蒋方舟博文2013.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