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小红书博主排行榜
原标题:全球最最最最大红人节,7位小红书博主带回了一堆干货
这周二,结束了在美国加州为期4天的VidCon行程后,小红书绘画博主斯呆拉重新回到互联网公司,做回一名内容运营,继续过着996的平行人生。
VidCon,全球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红人节,今年走到第十年。
VidCon(图片来源:variety)
从2010年起,每年夏天,来自全世界的几千名内容创作者、经纪公司和粉丝都会来参加这场年度party,YouTube、Instagram、Snapchat等平台会挑这个时间宣布最新动作。
和斯呆拉一起的,还有6名博主,小红书邀请他们一起来到现场,启发灵感,和行业人对话。
互联网正在抹平时差和地域的沟壑,热爱分享的人有了和更大的世界对话的机会,于是“误打误撞”下成为“网红”。这似乎不再是一个新鲜职业,甚至成为越来越多人或职业或业余的选择。
成为博主之前,7位博主各自有自己的职业,有人是CBD做管理咨询的金领,有人是电视台主持人,也有人是留学海外的学生,成名之后,有人选择全职创作,也有人决定当个斜杠青年。
在已有十年历史的VidCon上,作为新人出现的小红书和它的7位博主们都看到了什么?这些来自中国的博主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今天我们将借他们的视角,带各位看看这场全球网红盛会。
小红书博主
分享时代:走吧,去做博主
VidCon现场,到处是十岁左右的小孩子。“我没想到里面有这么多小孩来”,谈及这场美国之行,博主们不约而同提及了粉丝和博主的低龄化。小孩们拿着专业设备,打扮很有个性,“非常酷”,vlog博主林保罗说。
除了“追星”的小孩,也有挂着创作者工作牌的小孩在接受采访。林保罗在国内从没见过这种场景,“这么小的小孩就把拍视频当做一个爱好”,陪同来的家长们说,这是孩子的爱好,他们完全接受和支持。
本以为是成年人的盛会,但VidCon上有无数个拿着相机,带着云台和麦克风的小孩,“相机未必很贵,但他们的表情很投入和专注。”林保罗说。
在小红书上,林保罗用镜头记录世界各地的美景,非常看重音乐的节奏和视频节奏的搭配,对画质的要求和剪辑手法也精益求精,他的视频仿佛是一部部大片。但现实中,很多拍摄地都是当地人日常闲逛的地点,寻常巷陌。
互联网平台的意义,或许是让我们可以呈现生活的B面,这一面,碰巧击中了屏幕另一头的同好,成为博主变得顺理成章。
在互联网公司996的斯呆拉,下班后是一个教人画画和做手账的博主,在小红书上有10万粉丝。她并不想炫耀“画得多么好”,更想做一个朋友,教授简单快速能学会的绘画技巧。
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短视频是一种交流与沟通,斯呆拉觉得只画画太枯燥,于是出镜解说,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想,让粉丝感受到真实的创作者形象。
英语博主黑眼圈哥哥是新西兰华裔,在小红书上有32万粉丝,戴一副黑框眼镜,通常只用一分钟,分享一个简单的英语知识点,比如“如何地道地用英语表达我在减肥”。但关掉手机,他是上海CBD里做管理咨询的金领。
成为红人之前,黑眼圈哥哥很少刷公众号,甚至没有微博。2018年,因为饭局上MCN老板的一句话入了行:你擅长的英语可以丰富小红书的内容,你的形象也会让人喜欢。他是最早期的几位英语博主之一,到现在,小红书上的英语教学笔记达到25万。
有人从黑眼圈哥哥的视频里获得新知,评论道:原来这个单词的发音是这样,以前没有人讲过。还有更多人在私信里向他请教,他也尽量解答。分享时代,“信息和技术可以填平地理、家庭、金钱方面的鸿沟,身处封闭地区或许没有任何资源,一部手机和一个账号就能带他们看世界。”
博主成了一些斜杠青年的副业,有网友评论,爱分享的人生对了时代!
生活方式博主Blake-Lee是此行少数的全职博主,谈及VidCon,她最大的感触在于“博主”这门职业的大众接受度,“大家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职业,比如红人=有钱。”从参与的年轻人、小孩和他们的父母角度来看,拍视频需要投入很多热情,甚至还需要有3-5年的长远职业规划,“在这里,博主是一个真正的职业。”
从前笼罩着各种色彩的“网红”一词,逐渐在真实的驱使下被祛魅,他们变成记录和分享生活的创作者。作为一个职业,它也意味着专业化。
创作者时代:运营精细化、变现多元化、个人品牌化
《YouTuber》一书中,作者Chris Stokel-Walker认为,创作者是企业家,创立公司、招聘人才、管理资金,一切都是可交接和习得的技能。《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里,把博主称作“只有一个人的创业公司”,是最好的创作者,也是最好的行业观察者,是平台和粉丝运营,也是品牌推广,然后在海量内容中找到自己的竞争力。
换句话说,制作、管理和品牌推广环节细分化,创作者可以全心负责核心创意部分。
黑眼圈哥哥和美国创作者交流
创作专业化:一切为故事服务
“以前把碎片画面剪一剪配音乐就可以,今后不会了。”在VidCon现场,音乐博主杨若天对外国博主的专业化创作感悟颇深——只有加大前期对构思和策划的投入,才能降低后期的压力。
在小红书上,因为偶然发布一条弹钢琴视频而走红的杨若天,一直是一名“野生博主”,更新随心,周期不定。但在VidCon上见过国外博主的分享后,他希望对未来的作品更负责:如果拍下的画面无法形成完整故事,那就不发。
会剪大片的林保罗总被人当做“宝藏男孩”,但在见到偶像,同为特效大师的“男巫”Zach King后发现,哪怕是特效大师,核心依然是讲故事,“所有细节和特效都围绕故事展开,如果对故事不重要,再好的画面和特效都要放在次要位置。”
特效大神 Zach King
很多新手都有和林保罗一样的问题,为了追求唯美的画面而忽略故事线的完整性。跳伞视频里,主题和故事高潮本该是跳伞,但跳伞前后的“吃汉堡”和“晒太阳”却花了较多时间铺陈。回头反思这一集,林保罗想,“吃汉堡”和“晒太阳”对服务核心的“跳伞”不算重要,应该缩短篇幅。
面对灵感枯竭,博主们各自有对抗焦虑的一套经验。
在VidCon对话中,Carter提出了3个P理论,purpose&passion&proposition,即目的,热忱和观点,通过热忱找到目的,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璇儿说:“对生活保持开放的心胸,对周遭的事物保持好奇心”,这正是让创作者保持灵感的秘密,也能持续吸引用户的核心。
运营精细化:长尾和互动
追热点是创作者的必备技能,但怎么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做法。杨若天学到最重要的点是“长尾流量”——追热点的同时兼顾长远规划。
在美国,国庆——暑假——开学——万圣节——圣诞节,年年如此。那么,做内容的时候或许更需要思考,几年之后,视频是否依然有用。
杨若天和美国博主
另一方面是合作交流对创造力的赋能和对归属感的提升。相互独立做内容,除了孤单,还可能陷入内容枯竭的焦虑。璇儿在参加VidCon期间,每天都在和小红书博主们聊,“见面就聊”,制作软件、创作思路,制作周期、运营技巧等种种细节,既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又能互相借势涨粉。
相比国外博主们大量的线上互动,杨若天认为,国内博主们太单兵作战了。
变现多元化:不只是广告
在VidCon现场等待时,璇儿随手从地上捡起一张小卡片,上面是YouTube博主即将发行的EP(单曲)宣传。
对于博主而言,成为创作者或许只是实现梦想的一种形式。YouTube创作者们除了通过平台分成和广告变现,开拓了更加多元化的营收模式,比如内容订阅化,出书,甚至像明星一样进行全国巡演,但最普遍的方式还是周边衍生品。
在创新艺人经纪公司创始人Courtney Carter 看来,网红经济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内容、平台和合作对象都在多元化,作为创作者,核心目的是影响用户,为用户创造价值,用户自然会为价值买单。
YouTube和电商平台上线电商卡片,多数博主会和teespring合作生产周边
个人品牌化:品牌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品牌。在VidCon大会上,Blake-Lee听到了同样的观点。美国博主提倡把整个账号当做一个品牌来打造,“把自己想成一个品牌,一个品牌该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打造人设IP的过程,个人博主需要让粉丝形成品牌感知,塑造出品牌的统一调性和风格。
这个过程,也在为博主积累创业初期的品牌名声和“启动资金”。未来希望打造自己的设计师品牌的斯呆拉,通过小红书上粉丝的交流互动,获得了设计灵感和需求反馈。在小红书上做内容,斯呆拉完成了早期的品牌认知建设,获得一批忠实的种子用户。
绘画博主斯呆拉
真实:博主的唯一“套路”
教英语的黑眼圈哥哥、分享生活和穿搭的Blake-Lee、分享绘画技巧的斯呆拉、会剪大片的林保罗……比起剧本化短视频,他们的内容更像是一集一集分享生活的vlog——真实,有代入感。
从2018年开始在国内刮起的vlog风口,印证了大众对真实内容的呼唤。
当欧阳娜娜在vlog里分享起留学生活,大众才发现,娜比的视频里是入学、考试、逛超市、准备午餐……这是明星少女的生活B面。
艾媒网发布的《2019中国vlog商业模式与用户使用行为检测报告》显示,87%的用户观看vlog主要是休闲娱乐,对话式的视频日志更加日常化,成为了用户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过半用户通过vlog获取资讯,在认知盈余的时代,通过vlog进行信息分享也满足了vlogger们强烈的分享欲望。而在对话式内容中,用户也会产生更强烈的互动意愿。
在短视频增长逐渐乏力的情况下,出于分享生活的初衷而诞生的视频,因为创作者本人展示出的真实性和生命力,正在打动更多人。
今年是璇儿在美国的第8年,作为世界三大翻译名校之一的学生,如果不是因为短视频,她毕业后或许会成为一名翻译,而教育,从来都不在她的职业规划中。
但因为分享留学生活中的交流和碰撞,她开始考虑教育行业。拿下英语教师资格证,辅修国际教育管理,暑期实习也和国际教育有关,她的职业轨迹正在一点点被短视频改变。
“你知道那种感觉吗?这是我命中注定的选择。”
这大概是“网红”这门职业的魅力——让所有人看到更大的世界,如Blake-Lee所说,时代给了我机会,为什么不抓住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