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来不及说出的友情人物
编者按:70年前,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70年后,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们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仍然精神矍铄、充满劲头。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映象网记者来到抗美援朝老兵的身旁,聆听他们的抗美援朝故事,还原那段战火纷飞的浴血岁月。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致敬英雄“老兵”。
映象网记者 崔学庆 实习生 崔志良 马紫阳
人物名片
龚天倪,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志愿军,1933年出生,1951年1月入伍,1952年12月入朝参战,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2师5团炮兵连文化教员。作为最后一批入朝参战部队的一员,曾与全连官兵坚守一线作战坑道2个月,与敌军展开殊死较量。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从马上摔下,造成七级伤残。停战协议签署后,他继续留在朝鲜参加当地建设,直到1958年跟随最后一批部队撤出朝鲜。归建后,曾任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2师宣传干事,1970年转业回到地方,后从河南省工商管理学校退休。
10月21日,映象网记者在开封市西环路河南工商管理学校家属院,见到了已87岁高龄的龚天倪老人。老人虽满头银发,但说话思路清晰、谈吐自如。他与老伴居住在该家属院内一栋三楼极普通的民房里,老人上下楼的状态,看上去还比较轻松。
“从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刻起,我就与全国人民同心,与国家同在,已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一刻,我更懂得了生死对一个人的意义,这也是我现在心胸阔大、乐观生活的缘由。”龚天倪老人谈起入朝参战的感受,激动地对记者说。
远赴战场 来不及告别乡下母亲
据龚天倪老人介绍,他的老家在湖南新化,1951年1月,初中毕业的他,被当时西北军区某招干干部相中,入伍做了一名部队的文化教员,并作为干部进行培养。
“入伍后的两年,除了正常的军事训练外,我们会经常听到入朝志愿军的消息,也曾想过自己所在的部队会不会入朝参战,直到1952年12月,想法终于现实。”老人说。
当时即将入朝的龚天倪,来不及告知远在湖南乡下的母亲,只是将装有自己物品的一个包裹,寄回了老家,便跟随部队匆匆入朝参战。“直到一个月后,我在朝鲜收到姐姐的一封来信,那时,家里人才知道我已入朝参战。”龚天倪老人说。
据老人讲,由于他所在部队是最后一批参战部队,入朝后,战争场面已趋于平缓,部队换防后,他所在的炮兵连坚守在一线坑道,等待命令,随时作战。“我们全连120多名官兵,吃喝拉撒睡全部在坑道解决,始终处于高度临战状态,一有情况,随时战斗。”老人说,“在坑道里一待就是2个多月,饿了胡乱往嘴里塞些东西,困了倒头就睡,不要说洗澡,2个多月脸都没有洗过。”
1953年7月,随着停战协议的签署,龚天倪老人所在部队接到了撤出坑道阵地的命令。为配合部队后撤,龚天倪被留在阵地,执行大部队回撤时的后续工作。“大部队回撤后,我留在了朝鲜,跟随所在部队,参与朝鲜各方面建设。”老人说。
参与朝鲜战后重建 深感两国情谊
1956年,龚天倪在朝期间,在执行一次任务时,从马上摔下,导致左臂骨折,后鉴定为七级伤残。直到现在,老人的左臂仍然伸展不开。即便如此,左臂骨折的龚天倪老人,仍继续留在朝鲜,直到1958年,才跟随最后一批回撤部队,离开朝鲜。
由于龚天倪老人跟随所在部队参与了朝鲜战后重建工作,走过朝鲜不少地方,对朝鲜人民的热情非常感动。“由于朝鲜人民经历过日本军队、美国联军等外军的蹂躏,朝鲜人民对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非常青睐,他们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支部队。”龚天倪老人有些激动地说。
老人曾亲眼看到过,当坐在轮船上的志愿军撤离朝鲜椒岛时,当地民众为了送别志愿军,当起锚的一声汽笛响起,轮船徐徐离港时,祝福声、哭喊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人跳进水里,跟随轮船一同前行。在火车站送行的队伍中,朝鲜人民将家中土特产、自制手绢等物品塞到志愿军手里,每个送行场景都隆重热烈,感天动地。“至今我还保存着一个小女孩送给我的一对银戒指。”龚天倪老人随手拿出那对银戒指给记者看。
“在朝鲜的那段时间,最让我难过的,是看到那成片的坟头,那里埋葬的都是些与我同龄的十几、二十几岁的志愿军战士,年轻生命,埋骨异乡,我的心非常沉痛。”老人眼眶有些湿润地说。
作为抗美援朝的亲历者,“抗美援朝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惧怕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并把他们赶出三八线,赶回了家。”龚天倪老人动情地说,“希望后来者们,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为国奉献,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标签组:[抗美援朝]
上一篇:生活感悟:有苦难言的句子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