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再“孤芳自赏”,而是群芳荟萃_王成喜

首页 > 文化 > 艺术 > 正文
2021-06-03

发表自话题:孤傲不自赏

原标题:他不再“孤芳自赏”,而是群芳荟萃

王成喜先生擅画写意花鸟,书法擅隶书、行书,尤擅画梅,王成喜的梅花图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画家打破了世人对梅花的固定思维,梅花不再是以稀、瘦、少为美,不再孤芳自赏,不再以冷美人自居。

成喜的画,有厚实的书法功底,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努力把西画的透视、明暗、空间、质感等表现方法融入中国画的笔墨趣味中,以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他鲜明生动、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别开生面,洋溢着时代气息,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的享受。

——董寿平

王成喜:1940年生,河南省洧川县人。自幼酷爱书画艺术,196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师从董寿平、许麟庐。艺术上刻苦钻研传统绘画技法并努力吸收西画的一些表现方法,擅长写意花卉,尤爱画梅。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燕京书画社副总经理。

出版主要作品专辑有:《王成喜画梅辑》、《王成喜百梅辑》、《中国画家王成喜》、《成喜书画》、《王成喜画梅选》、《王成喜书画作品辑》、《成喜画梅精选》等10余种。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和音像出版社出版有90分钟的技法录像带及光盘《王成喜画梅》。其中北京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12开本《王成喜画梅辑》,自出版以来,年年再版,印数递增,至今已连续再版16次,创下了中国出版界个人画册再版次数最多的记录。

王成喜先生在艺术上努力学习中国书画的优秀传统,深入生活,结合现实,吸取西画的诸多表现方法,形成他鲜明生动、消新向上、雅俗共赏的个人风格,给人以愉悦、振奋的美感享受。作品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喜爱。

王成喜:我1940年出生在河南侑川县的一个农民家庭,20岁前没吃过一顿饱饭。但今天我依然眷恋着那里。最使我眷恋的是那里人们的奋斗精神、民风的醇厚忠诚和对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崇尚。

他说,记得有一年年关,家里没有什么东西了,母亲说:“家里还有一筐萝卜,去卖了换副对子吧。少吃点饿不死,不贴对子咋过年呀。”可见成喜先生家乡的文化底蕴。在村子里如果哪个学生画画得好,毛笔字写得好,大家就视他为“明星”、“才子”。

“我刚记事时,夜晚常常依偎在母亲怀里,听大人们讲述吴道子、王羲之及许多书画方面美丽动人的故事。”成喜先生说,他上小学第一天,当时的丁老师发给每人一张纸,让大家写上名,画点什么。他画了一个牌楼,连上面的砖缝都画出来了,于是他得了第一次书画奖——四支粉笔。

他高兴极了。逢年过节,随大人各家拜年,对着墙上的神像和书画顶礼膜拜。从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书画留下了不灭的神圣,也开启了他向这条路迈进的决心和灵性。后来,他开始见什么画什么,土地上、门板上、家中的墙上,都成为释放他美术追求的最初园地。

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艰苦生活,并没有磨灭他乐呵呵的性格,因为美术的追求点燃了他的心灯,烛照他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在当年河南被录取三位考生之中的一位而进入了中央工艺美院,他是全班唯一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喜先生坦言,之所以热爱画梅,是因为崇尚梅花那高洁刚强,百折不挠,越冷越开花,这便是奋斗者的精神写照。

自称表现手法十分传统的成喜先生,其实对西画的表现手法有许多借鉴,但他是在厚实的传统书画技巧功底的基础上进行借鉴。他努力把西画的技法嚼烂、消化,而不是生吞活剥。从成喜先生梅花的创作就可以看到西方油画中的透视、明暗、空间、质感等表现方法熔铸于中国画的笔墨之中,形成了他生气贯注、蓬勃开张的艺术风格。

用成喜先生的话来讲,梅花是老题材。梅花入画自唐代始已有千年的历史,历代名家色彩纷呈的传世佳作给后人留下了学习借鉴的宝贵财富。但古人画梅多强调高洁、雅逸、孤傲不群,因而,古画之中的梅花基本上是以稀、以少、以瘦为美。

而成喜先生笔下的梅花却迥异从前,别开生面,已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群芳荟萃。如果说古画之梅为人们展示的是一枝的俏美、一树的灵秀、一己的孤高,那么成喜先生为人们展现的则是寒梅万朵、蓬勃茂盛的梅花天地。人们感受的不仅是花轻似梦之美,而且有一种沉实、质朴、铁骨逢春的博大之美。应当说成喜先生笔下的梅花展示的是当今的时代精神。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标签组:[艺术] [文化] [美术] [梅花] [书画] [王成喜

上一篇自信、自我、自赏、孤傲,它们被一个星座融合了

下一篇最孤傲的3个星座,孤芳自赏,目中无人!_双子座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