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从不“听话”的袁隆平面对钟南山的劝说,毅然选择了服从

首页 > 时事 > 正文
2021-06-01

发表自话题:袁隆平

  走过91年人生,走了91年自己想走的路,在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永远离开了我们。

  无数人走上街头,发出心底的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无数人泪流满面,默默地在心里祝福:“袁爷爷,一路走好!”

  这段时日,袁爷爷占据了我的全部时间。只因为,不去看、不去听、不去想他,我不知道还可以去看谁、去听谁,去想谁。

  读了那么多写袁爷爷的书,看了那么多纪念袁爷爷的文章,刷了那么多反映袁爷爷的视频,我猛然发现,91岁的袁爷爷,一生过得都像一个孩子。

  

  他是一个不听父母话的孩子。

  他是一个爱做梦的孩子。

  他是一个“说谎”的孩子。

  若不然,他的生命不会终止在91岁。

  无论以他先前书香门第的出身,以他曾拿过武汉市第一名、湖北省第二名游泳奖项的身体,以他曾被选入空军预备班的身体,还是以他后来获得的不计其数的荣誉,他都可以选择更舒服的生活。

  但是,他一个也没有选。

  他选择了我行我素,舍我其谁,走上了一条注定要奉献与牺牲的路。

  

  01 不听父母话的孩子

  袁隆平的曾祖辈弃农经商,家道由此兴旺,开始重视对后代的教育。祖父考中举人,又顺势而变由旧式读书人成为新型知识分子,做过县长。

  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任过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做过上将秘书,还有一段政府任职的履历。

  母亲华静从小在教会学校读书,后在安徽芜湖教书,说得一口娴熟流利的英语。

  孩童时代的袁隆平,受着良好的家教。父亲教他国文,母亲教他英语。

  

  母亲怀抱幼时的袁隆平

  父亲是严厉的。

  抗战爆发后,袁隆平全家逃难到重庆。

  日寇几乎天天轰炸重庆,学生们时时都要进入防空洞躲避空袭。

  反正躲避空袭上不了课,不如带弟弟去江边游泳,袁隆平这样去想,也这样去做。

  结果,父亲用望远镜发现了游泳的兄弟俩。

  袁隆平以为“法不责众”,既然有弟弟作伴,父亲应该不会责罚他。

  可是父亲从“逃学”和“空袭危险”两方面出发,把袁隆平狠狠打了一顿。而弟弟却没有挨打,仅在一边“旁听”。

  大概,父亲对“始作俑者”格外不能容忍吧。越是大的,越应该听话才是,不听话、带“坏头”,就要接受重重的惩罚。

  袁隆平天生不是“听话”的孩子。

  父亲严厉训诫是一回事,自己要学会游泳是另一回事。袁隆平想方设法抽时间加紧练习游泳,不到10岁,竟斗胆横渡长江,令同学和老师们都瞠目结舌。

  

  连父亲的话都不听的袁隆平,也不会轻易听老师的话。

  1947年,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

  武汉市区选拔运动员,当时袁隆平是汉口博学中学高一学生。

  袁隆平已17岁,但个头较小。不过出于对游泳的热爱,他还是主动找到体育老师,请求参加预选赛。

  老师瞅了袁隆平一眼,说:“游泳需要体力和耐力,你个子不高,体力不够,不行。”

  十几名个头高大的学生被选去参赛。

  袁隆平觉得老师以身材大小取人不公平,很想证明一下自己这个“小个子”的能耐。

  第二天早晨,被挑中的学生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向预选赛区奔去。

  袁隆平也穿上运动服,坐上参赛同学的自行车进入了赛场。

  老师发现了袁隆平,说:“你想参加的热情很高,既然你跑来了,我就网开一面,同意你去试试。”

  身材瘦小的袁隆平像是水里的鱼,自由而又快速地穿行在长江的波涛之中,获得汉口赛区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的第一名。

  

  袁隆平(前排左一)参加湖北省运动会时的合影

  而老师选的其他学生,没有一人入选。

  这次不“听话”而获成功的经历,大大增强了袁隆平的信心。

  到了高中毕业选择报考志愿这个决定人生走向的重要关口,袁隆平再一次显示出他的不“听话”天性。

  父亲希望儿子有出息,极力主张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学习理工科。这样儿子也不必远行,可以留在自己身边。

  袁隆平却有自己的想法,那源于从小的志趣。

  还是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带袁隆平一帮同学去郊游。

  他们来到一个园艺场。园艺场很美,有各式各样的花,有满满的挂在树上的红红的桃子,有一串一串水灵灵的葡萄。

  美美的田园生活,打动了小小的袁隆平的心。

  

  少年袁隆平(左)

  还有一部美国黑白电影《摩登时代》也在推波助澜:窗子外边的水果,伸手就可以摘来吃;想喝牛奶了,奶牛走过来,接上一杯就喝。

  农业生活多么美妙啊。从那时起,袁隆平便想,长大以后一定要学农。

  一开始,父母不理解儿子,他们认为学农辛苦,还要待在乡下。

  袁隆平争辩说,园艺场里也有田园乐,而且农业很重要,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

  父母最终同意了袁隆平的选择。

  父亲还开玩笑似地说:“俗话说,‘父望子成龙',而我现在是望子成‘农'了。好在我们袁家先祖世代务农,但愿你这个‘农民'与祖先不同,能超越祖辈,成为新型的‘农民'。”

  袁隆平果然不负期望,成为了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并且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晚年的父亲变得无比支持儿子的工作。

  1974年底,袁隆平在海南三亚制种,父亲患胃癌住院。

  袁隆平的妻子邓则一人从安江农校赶到重庆,到医院服侍。

  在医院开刀动了手术的父亲,走到了人生的弥留之际。邓则想通知袁隆平回重庆,父亲说:“隆平工作很重要,现在又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不要他来了。”

  结果父亲去世,袁隆平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这成为袁隆平心中莫大的遗憾。

  

  父亲的去世让袁隆平抱憾,母亲离世带来的痛惜则更胜一筹。

  1989年,在安江的母亲病危,袁隆平正在长沙参加一个杂交水稻现场会,还是主持人。

  内心焦急的袁隆平在开会期间每两小时就打一次电话回去,询问母亲病情。

  袁隆平非常清楚这是母亲的最后时刻,但自己又动不了,只有在心中希望母亲能多撑一两天。

  会议一结束,袁隆平立马往安江赶,可依然在路上就接到了母亲离世的消息。

  回到家的袁隆平扑在已经没有知觉的母亲身上大哭起来。

  

“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我的母亲。小的时候她教我英文,晚上检查我的作业。她很虔诚,做事一丝不苟。她非常慈善,非常厚道,品德非常好,我现在坚持与人为善,跟母亲对我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回忆母亲,袁隆平深情地说道。

  

  然而母亲生前的话,袁隆平也并非全听。

  袁隆平60多岁的时候,到了退休的年龄而不退休。

  一天,袁隆平带着一身臭汗、两脚稀泥,十分疲惫地回到家里。老母亲忍不住满眼泪水地说:

  

“儿啊,你要干,妈知道也拦不住你。但一个人总不该累死累活一辈子吧?”

  弟弟也劝袁隆平:“二哥,我很赞成你这样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但你已年逾花甲,怎么还跟那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起在泥田里打滚呢?你叫老人家看到怎么能不心痛!”

  

  希望亲人安逸,实乃人之常情。

  可袁隆平不能听命于母亲。直到90高龄,他仍然在田间一线。若不是因为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他不会离开他心爱了一辈子的稻田。

  即使在病床上,袁隆平最关心的还是他最钟爱的杂交水稻。

  这位不听父母话的老人,不,这位不听父母话的“孩子”,现在已经去和他的父母“团圆”了。

  不知道,他的父母是会责怪他不爱惜身体,还是会为他感到骄傲?

  

  02 爱做梦的孩子

  上世纪60年代初,连续三年自然灾害让神州大地出现了空前的粮食饥荒。

  袁隆平亲眼看到,一个个乡亲倒下去后再也站不起来。

  同时期,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了高产矮秆水稻“IR8”,设在墨西哥的国际玉米改良中心育成了高产小麦品种“墨麦”,并迅速在全世界推广。

  与此同时,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广东也取得了水稻矮化研究的突破,解决了高杆水稻易倒伏低产的问题。

  水稻矮化带来产量大幅度提升,被人们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

  这些成绩极大地激励着袁隆平。作为遗传育种的教师,专业理论告诉他,种子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直接影响到下一代。

  袁隆平心想,既然从株型上改良能够获得增产,那么从水稻育种也就是品种改良方面找到突破口,也应该能大幅度提高稻谷产量。

  

  于是袁隆平的头脑里,被“高产水稻”4个大字装满了,再也容不下其他的东西。

  以至于到了晚上,进入梦乡,梦的主题还是“高产水稻”。

  袁隆平梦见自己种的水稻像高粱那样高,稻穗像扫把那样长,稻粒像花生那样大。而他和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他们说着愉快的事情,脸上笑意盈盈。

  一觉醒来,袁隆平觉得有些可笑,但更多的是,他从中得到了启迪和力量。

  袁隆平把这个梦叫作“禾下乘凉梦”。

  现实照进梦想,梦想激励现实。何况这个梦后来又做了一次。

  

  以前不怎么抽烟的袁隆平,走进学校的小商店,买了一包“向阳花”香烟,开始“吧嗒、吧嗒”地抽了起来。

  也许,袁隆平需要香烟来定一定神。他把自己的方向大胆地转向了水稻育种。

  从此,学校的试验田里,频繁出现袁隆平的身影;图书馆里,总有袁隆平手抄笔录的情形。

  为了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这个打小就到长江里搏击过大江大水的顽强男儿,在10年特殊年代开始的时候,因为试验用的秧苗被毁坏而暗自落过泪。

  为了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曾连续7个春节没有回家,都是在海南岛过的。有一年回家,第一天就接到当晚要赶到长沙的电话。还有一年回家过一次,并且只住了一天。

  为了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曾经住操场、睡草席,坚持了3个月。

  为了研究杂交水稻,父母永别,袁隆平都没有见到他们生前的最后一面。

  不但如此,袁隆平为事业吸上了烟,吸了几十年,给他的健康带来了隐患。他曾经说吸烟是“友谊的桥梁、寂寞的伴侣、灵感的源泉”,可吸烟实实在在让他的身体受了损。

  

  2011年底,《南方周末》组织了一场关于中国梦的演讲。

  已经81岁的袁隆平有些气喘。同为嘉宾的钟南山给他做了个身体检查。

  

“袁院士,你身体基础非常好。心脏很好,肝功能很好,肌肉也很好,就是肺部有点小问题,但没有任何不良病变。这些问题都是多年吸烟造成的。不要让它成为你的瓶颈。”

  检查完身体,钟南山劝说叮嘱袁隆平不要再抽烟了。

  这次,袁隆平居然没有不“听话”,他毅然选择了服从,决定作出改变,把烟戒了。

  袁隆平戒烟,当然是为了有更好的身体继续搞他的杂交水稻。

  

  还是在那个演讲上,袁隆平像个孩子似地说道:

  

“我又斗胆提出来,在‘九零前'——我现在是‘八零后',我八十多岁,称为‘八零后'——在‘九零前'实现亩产1000公斤第四期的目标。”

  这又是一个梦,一个在袁隆平看来一定可以实现也一定要实现的梦。

  袁隆平总是不服老,像个永远爱做梦的孩子,永攀高峰,再攀高峰。

  85岁的时候,袁隆平又说,希望在他90岁的时候,实现1100公斤的第五期目标。

  追求高产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让人民吃饱饭的问题。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曾经说过:在中国有两个问题是最重要的,一个是农业问题,一个是人口问题。一旦解决不好,这么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任何一个国际救援组织也无能为力。如果处理得好,无疑就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一大贡献。

  1995年,美国学者布朗在《世界观察》上撰文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认为人口不断增长的中国将使世界挨饿。

  结果呢?另一个美国人,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出版著作《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回答了这个问题。

  

“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他还给极少数人上了难能可贵的一课——东方农业科学的成就,已经超越它的发源地西方各国。”

  袁隆平不仅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而且回答了“谁来养活世界”的问题。他的杂交水稻,引发了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

  

  讲到这里,就要讲到袁隆平另外一个梦: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

  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泰国、东帝汶、赞比亚、几内亚、马达加斯加、利比里亚、美国、巴西等国家实现大面积种植。

  世界人民尊称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

  印度尼西亚农民把中国的杂交稻亲切地称为“隆平稻”。

  “杂交水稻外交”让袁隆平享誉世界。

  

  这还远不是终点。

  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发现的8117号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袁隆平的影响力,到达了浩瀚的宇宙。

  当有记者问袁隆平“有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时,年过70的袁隆平笑着回答:

  

“没有,绝对没有。主要原因是我现在还童心未泯。”

  是的,袁隆平永远是一个爱做梦的孩子,永葆着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

  他的梦里,装着全中国、全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为了实现这些梦,他顾不得自己。

  最终,他把自己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他把自己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人民。

  人民不会忘记他。

  03 “说谎”的孩子

  2002年2月26日,袁隆平应邀到武汉市硚口区与中小学生面对面交流。

  提问环节,一名中学生说他看到过一篇报道,报道中说您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我们非常敬仰您。

  袁隆平听了颇为不安,连忙澄清:

  

“不要受误导,累到了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从来没有在农田里累倒过。”

  面对孩子们,袁隆平“说谎”了。

  

  袁隆平“说谎”可不是一次两次,他就像是个一贯爱“说谎”的孩子。

  在杂交水稻攻关的一段时间,由于劳累过度,袁隆平的肠胃病越来越严重,体重曾一度从68公斤下降到53公斤。

  大家都很担心他的健康。他却用幽默掩盖:“身轻如燕,下田方便。”

  同事们只好笑而作罢。

  年龄大了后,袁隆平坚持下田,同样诙谐地说:

  

“老年人容易缺钙,我在田野里工作呼吸的是新鲜空气,还能充分享受日晒,虽然皮肤晒黑了,但有利于身体对钙的吸收。”

  

  袁隆平总是这样,把水稻增产、人民吃饱饭的事情时刻挂在心上,而将自己的健康置于身外。

  还是在钟南山给他检查身体那一次,袁隆平量完身高,发现自己只有1米65了。他睁大眼睛表示不相信,因为他年轻时有1米70。

  衰老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自然规律。

  袁隆平却还要对自己“说谎”,我还不老。

  90岁时,袁隆平还说:“幸好,我今年90岁了,还没有糊,脑瓜子还没有糊。”

  

  2021年3月,91岁高龄的袁隆平还在位于海南三亚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基地一线工作。他曾讲:“如果实现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那就是我们给党的百岁生日献礼!”

  在三亚,袁隆平常和学生见面交流。如果不见面,他就会随时打电话问情况。他一天到晚想的都是杂交水稻,无论想到了什么问题,都想搞清楚。

  育种团队给袁隆平准备了住宿条件很好的地方,但袁隆平没有去,他始终和科研人员住在条件不好的育种基地。

  基地住宿条件很一般,类似于普通招待所,里面只有一张床,一个厕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3月上旬的一天,在上卫生间的时候,袁隆平摔了一跤,之后身体便一直不太好。

  其实从2020年12月以来,袁隆平就一直处于治疗中。只不过,他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他身体的不好。

  治疗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痛苦到何种程度,他宁愿自己承受,也绝不说“不舒服”“不好受”这样的话。

  袁隆平坚持住在基地,一边工作一边治疗。

  摔跤后,袁隆平身体的不好才被更多人看出来。

  即使这样,袁隆平在病床上也还是念念不忘杂交水稻,句句不离杂交水稻。

  

  

“只要身体情况允许,袁老师就要召见基地人员,每个高产攻关项目具体的进展都要及时向他汇报,如果我们做得不好,他还会表示不满。” “袁老师在病房里不分白天黑夜,只要精神好,他就会细致地布置高产攻关方面生产面积、种子调配、技术指导、产量预测等工作。他边说我边记,过后还要给他反馈,一些细小的数字差错他都能听出来。入院之初,他每天关注天气变化,听到是高温天气,就会担心水稻长势和成熟情况。”

  一些学生和工作人员这样描述袁隆平在病床上的情况。

  2021年4月6日,经过多方科学评估,袁隆平即将启程返回湖南继续接受治疗。

  离开海南前一晚,袁隆平彻夜未眠,反复询问科研安排情况。在场的人都能感受到他急迫的心情,他是多么希望再为杂交水稻多做些事情啊。

  

  然而,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这么做了。他对自己说了这么多年的“谎”,他早已经透支了他的身体。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走到了生命尽头。

  他终于可以好好睡一觉了。

  无数的人们赶来送别,希望他能好好睡上一觉!

  无数的人们在心底祝福,希望他能好好睡上一觉!

  无数的“谎言”过去了,让我们真诚地说一声:袁爷爷,您好好安息!

  

标签组:[水稻品种] [袁隆平] [钟南山] [水稻

上一篇新华述评: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

下一篇全国政协委员王卫星建议将袁隆平逝世日设为“全国节约粮食日”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