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上篇):青年袁隆平_华静

首页 > 综合 > 正文
2021-06-01

发表自话题:袁隆平

原标题:国士(上篇):青年袁隆平

来源:何加盐(ID:ihejiayan)

作者:何加盐

1952年,大学时期的袁隆平/图源:袁隆平口述自传,湖南教育出版社

1929年6月,28岁的林巧稚从北平协和医科大学拿到医学博士学位,留在协和医院当了妇产科医生。

两个月后的七月初九(公历8月13),林大夫如同往常一样在产房忙碌着,又一个小婴儿从她手里降生。

她一丝不苟地在出生脚印卡上写上:

Baby yuan Hsing Lieh (袁兴烈的小孩)

Aug,13,1929 (1929年8月13日)

Wt. 3680 gm (体重3680克)

(注:括号内中文为何加盐所加)

出生卡第二联用中文写着小孩的名字:袁小孩。第三联签着医生的名:Lin。

两个伟大的灵魂,以这样一种方式相遇。

在当时的林大夫眼中,这个名叫“袁小孩”的小婴儿,也许和她已经接生和还将接生的其他5万多个婴儿没什么不同。

但若干年后,人们将传颂袁小孩的另一个名字:袁隆平。

1

袁隆平的先祖本是普通农家。到曾祖那辈,因太平天国战乱,无意中发了一笔横财,由此开始经商,逐渐发展成江西省九江府德安县望族。其家中老宅是当时德安县城第一大宅,名曰“颐园”,袁隆平小时候还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现旧址犹存,已被辟为“江西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

一个人和一个家族的命运,有时候往往和一个偶然机会有关。袁家就是如此。

由于有了钱,袁家子弟终于有机会弃农读书,第二代就有人中了举,那就是袁隆平的爷爷袁盛鉴。在辛亥革命后,袁盛鉴曾当过江西省议会议员和海南文昌县县长,在德安这个小地方,也可以算是一方大人物了。

袁盛鉴的儿子袁兴烈也非常争气,考取了南京的东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回乡当了县里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后来在平汉铁路局任职。

抗战开始后,袁兴烈积极支援抗日,倾其家财,与开钢铁厂的朋友陈子善一起筹措了500把大刀,送给西北军将领孙连仲的大刀队。孙连仲既念其情,复怜其才,便聘其为自己的秘书,授上校级别。

袁隆平的母亲名叫华静,出身于镇江富户,曾就读于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会讲流利英文,喜欢看英文版的哲学书,尤其喜欢尼采。她在安徽芜湖当老师期间,与小三岁的东南大学中文系学生袁兴烈认识,不久后结婚,先后生下五子。袁隆平为第二子。

由于时局不宁,袁兴烈与华静被迫东奔西走。他们的奔波,从五个孩子的名字都能看出来:在天津生下大儿袁隆津,北平生下二儿袁隆平,江西生下三儿袁隆赣,德安生下四儿袁隆德,湖南生下五儿袁隆湘。

甚至由于长期的混乱,袁隆平的出生年份都被家人以及他自己记错,一直都写成是1930年。今天的各种官方与民间资料,都是记录的这个年份,直到袁隆平的出生证明被翻出来,袁老和家人才发现弄错了。但是那时袁老已经八十多岁,也就将错就错,不再改了。

妈妈华静与袁隆津、袁隆平(怀抱者)/图源:袁隆平口述自传,湖南教育出版社

由于父亲非常忙,所以袁隆平小时候主要跟在母亲身边,母亲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她常常会带着孩子们学英语,给他们讲故事。她对袁隆平的敦敦教导是: 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博爱,要诚实。

这句话,袁隆平记了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

1936年,袁隆平7岁,袁兴烈在汉口工作,华静带着孩子们到汉口和他团聚。袁隆平上了平汉铁路局子弟小学扶轮小学。

当时的武汉尚未沦陷,而铁路局又是高薪部门,所以袁家在这里过了一小段时间的太平日子。有时候他们会全家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给小小的袁隆平以深深的震撼。电影里描述了这个一个场景:推开窗子,外面就是果树,伸手就能摘到香甜的水果。

扶轮小学也组织学生们去参观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那里花果满园,宛如天堂。这幅田园景象,一直到袁隆平七八十岁时,还清晰地记得。

到汉口不久的一个周末,华静带着孩子们去周边出游,专门领他们拜诣了一个叫“神农洞”的地方。当时正值秋收刚结束,远近农人纷纷来酬谢神农。这幅场景,也给袁隆平以心灵的震撼。

也许正是这种种经历,埋下了一颗小小种子,让袁隆平在13年以后报考大学专业时,不顾父母反对,坚持选择了农学。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日后,中国人民会把他称为“当代神农”,他的去世会被人形容为“农神归位”。

2

在汉口的太平日子没过多久,日寇的铁蹄从华北不断往南,渐渐逼近了武汉。从1938年1月起,日机开始对武汉三镇轮番轰炸。到夏秋之际,武汉已经是战场最前沿,一座繁华大城,几成地狱。

袁家被迫逃难,前往重庆。一家人雇了一条船,由四个船夫划着,由武汉走长江、穿洞庭、溯沅江,拟从湘西入重庆。

此时,华静肚里怀着五弟,已到孕期第8个月。如此情况下携儿带女,坐着小木船,经历着长江“惊涛拍岸”的大浪和洞庭湖“樯倾楫摧”的波涛,一路艰辛,可想而知。

好不容易经过二十多天水路,到达了湖南桃源县,即将登岸之时,袁隆平不幸落水,差点淹死,还好被船夫救起来。这一次大难不死,也让袁隆平下定决心要好好学游泳,日后成为游泳高手。

桃源,是陶渊明笔下的胜境,千百年来中国人心目中美好的寄托。但是对袁隆平一家来说,这里又是另一段磨难的开始。鬼子的飞机从武汉一路追过来,在桃源县扔下无数炸弹。袁隆平一家躲在一座拱桥下,逃过一劫,但是也目睹了无数人间惨状。

那火光冲天、尸横遍野、满地哭嚎的景象,让9岁的袁隆平深深铭记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要想不受别人欺负,我们中国人必须强大起来!”

到桃源后,由于华静即将临盆,一家人暂时居住下来,等待华静生产之后,再做打算。袁隆平在湖南澧县的弘毅小学上学。

几个月耽搁下来,就到了冬季的枯水期,船已无法通行,而走陆路又听说湘西土匪凶悍,只好又另雇船折回长江,由宜昌坐轮船去重庆。

洞庭湖和长江的风波,又重新经历一遍,加之小船要沿长江而上,何其之难。整整一个多月,一家人才抵达宜昌,这年的除夕夜都是在小木船上度过的。

千辛万苦到重庆后,还没安定下来,日寇对重庆的大轰炸又开始了。“五三”“五四”大轰炸,袁家都经历了,万幸家人都没有出事。

此时,袁兴烈在第二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工作,袁隆平进入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这里离嘉陵江很近,他很快在江里学会了游泳。

刚学会游泳的人,瘾头都是非常大的,袁隆平恨不得每天都泡在水里。当时敌机时不时过来轰炸,学生们必须进入防空洞躲避,而袁隆平则偷偷溜出去游泳,有时还拉上弟弟一起。

敌机呼啸着从他头上经过,离得近时,都能看清飞行员的样子。每当这时,袁隆平就会深吸一口气,潜到江底躲避。

可想而知,这种行为有多么危险。袁兴烈听说后,就拿着望远镜往学校这边看,刚好看到袁隆平带着弟弟去游泳,气得他冒着满天的炸弹追出来,把两兄弟拽回去,狠狠地揍了袁隆平一顿。

在重庆待了4年后,人们早已经习惯了躲警报,日子还得照常过下去。

袁隆平读完了小学,先是在重庆复兴中学和赣江中学各读了一段时间,后来转学到博学中学(原为武汉名校,因战事而迁到重庆)。

他在博学中学待了4年半,是整个求学生涯中待的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其中初中阶段在重庆,高中时由于抗战已经胜利,随学校搬回了武汉。

由于偏科厉害,他的成绩一般,尤其是数学比较差。最好的是英语,这是妈妈在他小时候打下的底子,不用学都能考高分。另外,有一项成绩他一定是全校第一,那就是游泳。他曾经得过武汉市游泳比赛第一名,湖北省第二名的成绩。

高二下半年,由于袁兴烈到南京工作,袁隆平转学到中央大学附属中学(现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一直待到南京解放前夕。

3

1949年4月,随着“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袁兴烈作为国民政府雇员,举家撤到重庆,正值高三的袁隆平也提前毕业,回到重庆。

当时,共产党已经解放了大半个中国,国民政府治下的大学已经没有几所。袁隆平就近选了在重庆的相辉学院,就读农艺系。

入校没多久,重庆就解放了。后来该校经院系调整,合并组成了西南农学院。于是袁隆平入学时是国民党治下的相辉学院农艺系新生,毕业时却是新中国治下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生。

袁隆平的大学成绩也一般,根据西南大学校史馆陈列的他大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国文64分,植物学65分,普通化学60分,农场实习67分;稍好一点的是地质学88分、农业概论88分、气象学84分;最好的是英文93分。

但是袁隆平的特长不是考试,而是有自己的思考。当时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偏向苏联,大学教科书也采用了大量苏联教材。在遗传育种学上教的是苏联的米丘林、李森科那一套,而把孟德尔、摩尔根的学说定为资产阶级的反动学说。袁隆平认为孟德尔和摩尔根的更符合科学,便在农学老师管相桓的指导下,自学了孟德尔和摩尔根的理论。正是这样,才有了日后的杂交水稻。

在学业之外,他每天和同学一起学小提琴,有空就去游泳。学校旁边的嘉陵江成了他的游泳池。有一回,他听说一个同学在江里失踪了,便沿江游了几十公里寻找,后来才听说这位同学被江底石头卡住了脚,不幸去世。袁隆平为这事痛惜很久。

1952年,袁隆平凭借游泳实力,参加了西南地区第一届人民体育大会,拿下了川东区(当时四川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区)的游泳冠军。如果决赛拿下前三,他将被录取成为专业的游泳运动员。

不过在成都参加决赛时,他犯下了所有去成都的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贪恋成都美食。

与我们每个去成都的外地人一样,袁隆平也吃得拉了肚子。最后比赛只得了第四名,无缘专业运动员。

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一声:感谢成都小吃!虽然你们毁了一个游泳健将的运动生涯,但是却留下了一代农学大师的未来。

除了游泳以外,还有一件事也差点让袁隆平的命运发生分叉。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国家急需飞行员。袁隆平经过重重选拔,成为最终的入选者,进入了空军预备役。

在出发的前一天,袁隆平戴着大红花参加了欢送晚会。结果,欢送会刚开完,学校就接到通知,说他们不用去了。

原来,朝鲜战场战况已经缓和,国家决定,不用把当时还非常宝贵的大学生送上战场了。

有时候,个人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就是这样被偶然事件所决定。如果袁隆平成了空军飞行员,也许我们会多一位战斗英雄,但是会少一位“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7月,袁隆平大学毕业,面临分配。

当时,大学生都是由国家安排工作,但是个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袁隆平在志愿表上填写的是:“愿在长江流域工作”。

此前,他年轻的生命中大部分的时光,都在长江流域度过,从九江到武汉,到重庆,再到南京,最后回到重庆……

但没想到,最后他被分配去的,不是上面所有这些城市,而是一个名叫“安江”的小地方。

华静陪着袁隆平,用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群山之中的那个小点。

华静叹了口气,对袁隆平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红色标记处为“安江农校”位置/图源:百度地图

袁隆平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见袁隆平《妈妈,稻子熟了》)

1953年秋,袁隆平一肩背着行李,一肩背着小提琴,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安江农校。

一代传奇,将在这里拉开帷幕。

(上篇完)

下篇会写到袁老研究杂交水稻的经历,他的爱情和家庭,他的荣誉与梦想,他的生前身后名等,会比上篇更加精彩。预计还是周五发出,敬请期待。

主要参考资料:

【1】袁隆平口述自传(第二版),袁隆平口述,辛业芸访问整理,湖南教育出版社

【2】袁隆平的世界,陈启文,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文艺出版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标签组:[袁隆平] [华静

上一篇袁隆平的主要事迹简介

下一篇袁隆平最终还是走了 他的历史功绩你不一定真正了解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