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三观的低俗网贷广告,是在欺负穷人见识短还是投其所好?

首页 > 综合 > 正文
2021-05-31

发表自话题:最毁三观的广告

  

  前不久,我们发套路贷相关的文章时,谈到了360借款、京东金融的恶俗广告。

  有粉丝说,我们觉得恶俗,是因为这广告的目标群体压根儿就是我们,我们不喜欢,自然有人喜欢。

  

  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一线城市白领绝对不会喜欢快手中最火的段子,相反在城市刷爆的话题却在快手上一点声音都没”。

  还有在马保国跻身顶流之前,上一个通过非正常途径引发全网热度的,还是豆瓣4分职场剧担当――靳东

  靳东有1500万微博粉丝,但这位“十八线”明星挤上头条的时刻,都跟他对都市精英的浮夸和土味演绎有关。

  

  如果不是不久前的“假靳东”事件,很多人恐怕想不到,真有不少观众会迷上他抖鸡汤时的西装革履和一头明亮的发胶。

  这其实反映的是一种文化割裂,分属不同圈层的人,彼此陌生,对不同圈层人的生活方式不理解。

  01

  文化割裂现象在古代

  其实,这种现象在古代就屡见不鲜。

  就算在经济高度发达,逐渐进入市民社会的唐宋时代,精英士大夫与百姓的距离仍很遥远。

  

  在当时,精英士大夫们实际上与百姓奉行着彼此割裂的两套信仰体系。

  在士大夫的信仰世界中,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便是去文庙祭拜孔子与周公。

  自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刘邦自淮南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首开先河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与士大夫都在各地大修文庙。

  如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诏“州、县学皆作孔庙”,以“庙中有学、学中设庙、庙学合一”形制,极大地促进了孔庙的建设。

  

  从此,“州县莫不有学,则凡学莫不有先师之庙矣”,这种形制使得文庙的数量大为增加。

  到宋代时,中国有国子监、府学、州学、县学、厅学、乡学等各级学校孔子庙1740多所,孔庙由阙里而遍布华夏大地,县及县级以上城市皆有孔庙,成为中国古代城市的“标配”。

  每到逢年过节,各地的儒生与官员都要前往文庙,以隆重的祭奠祭祀周公与孔子。

  尽管文庙已经遍布各地,但是寻常百姓却从未参加过文庙的祭祀活动。

  

  不仅如此,朝廷还明确规定不允许非儒生的平民进入文庙。

  当然,一般平民其实也没有多大欲望参加文庙举行的祭祀活动。

  对于平民百姓而言,无论是周公还是孔子,都是太过于遥远的存在,他们的精神寄托,要比儒生士大夫丰富的多,不仅有各种寺院道观,还有遍布城乡的各种原始信仰。

  士大夫和民众信仰本来可以井水不犯河水,然而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却对民众的各种信仰体系颇不待见。

  

  寺院道观权且不论,大多数民众的原始信仰,更为士大夫们所嫉恨,将之统统称之为淫祠,必欲除之而后快。

  比如唐代名相狄仁杰,就曾因禁毁淫祠1700多所而闻名天下。

  宋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没有使二者间的这种文化割裂有所弥合,反而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

  政和元年(1111年),朝廷便禁毁淫祠1038所,并下诏严令禁止民间私自设立祠堂。

  

  朝廷做了榜样,地方上的官员们也纷纷以禁毁淫祠为要务,如湖州地方官就曾禁毁淫祠数十所,抓捕巫师数十人。

  北宋官员们不仅积极的禁毁淫祠,而且还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告密机制,力图根绝这些野蛮生长的民间祭祀活动。

  实际上,淫祠的存在诚然有危害社会稳定的地方。

  但之所以屡禁不止,还是在于北宋飞速发达的经济,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充满了空虚,急需要一个信仰来为之提供支撑

  

  但是北宋的士大夫们却并未试图去理解民众的精神需求,总是一力禁毁。另一方面又拒绝民众进入文庙,与其分享信仰体系,毫无疑问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文化割裂现象。

  02

  曾经的杀马特青年

  北宋士大夫不让平民进文庙,与今天北上广的城市精英们通过985 、211或是国际名校的文凭确立自身的活动圈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富士康上班的人想混进这个圈子,估计很难。

  

  天之骄子们通过陶渊明的诗歌,以为能在农村得到心灵的洗礼,他们以为农村是李子柒式的田园牧歌。

  不过,这天底下的事,不是你不看它,它就没了。

  还记得本世纪初,那群杀马特少年吗?

  温和的人们评价“非主流”,大部分是骂他们“脑残、低俗。”

  

  为了搞清这批90后农村青年的生存状态,纪录片导演李一凡充分领会了革命导师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精神,他去工厂流水线实地蹲点,与拍摄对象互加好友、同吃同住,终于拍到了在国内曾经风靡一时、却又销声匿迹的杀马特。

  杀马特或许是一种信仰、态度或主张,但它首先是一种发型,特点是五颜六色又四面开花。

  在“45度角仰望星空”成为流行金句的那些年,杀家军三五成群地顶一脑袋在街上走,构成了泛城乡结合部最朋克的风景线。

  根据他的统计,杀马特成员几乎都是中小学辍学的留守儿童,进工厂平均年龄14岁,不懂社交、空虚寂寞、基本胆小,普遍抑郁,来到陌生人社会后,大多有被偷被骗的经历,有人一下火车站包就被拎走了。

  

  选择加入组织,是因为这层保护色看上去唬人,也便于相互建立认同。

  可现在,杀马特只能在“污染市容、有伤风化”的谴责中剪去头发,重新到每15分钟换一班的工位上洗心革面,老实待着。

  他们的生活疲劳、单调,毫无趣味可言。

  李子柒式的农村和现实的农村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由此可见,缺乏共鸣和毫无交集,是目前互联网文化现状的关键词。

  文化割裂现象,绝不仅仅存在于城市中的游民草根与市民之间,在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文化割裂,同样令人触目惊心。

  03

  骗子为何选择靳东

  北上广深和三四五线长久接受不同的信息内容和文化符号,由此形成迥异的审美趣味与消费习惯。

  当年赵丽蓉、赵本山的小品能让全国人民欢笑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在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后,技术进步加速铺平传播渠道,在同一种媒介的覆盖下,城乡二元的文化割裂完全暴露在我们眼前。

  李诞还一再强调:一个表演者不能放低姿态,就很难触及更广泛的共鸣,到头来是在自说自话。

  但是李诞抖的包袱,什么挤地铁啊,调侃国足啊,仍旧是一二线城市关注的焦点,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李诞的搞笑功夫那么强,还是无法占据广袤的内陆地区。

  

  尽管在今天,日活超3亿的快手拥有了大批一二线城市的用户,但其平台里的主流内容和主播仍然难以向上穿透。

  散打哥、二驴、方丈、祁天道、张二嫂这些几千万粉丝的快手大V,对于绝大多数一线城市的互联网用户来说仍然是陌生且遥远的。

  是技术进步,让人一头撞见了审美端的“不同中国”,撞见了文化层面难以逾越的天堑――他广场神曲,你欧美流行;他穿越玄幻,你名著经典;他天佑giao哥,你德纲李诞;他在直播给老铁打赏,你在网课听财经论坛。

  

  所以,骗子才会选择靳东,而不是人气更火的“TF男孩儿”,对于城市边缘或者农村,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来说,靳东毫无疑问更符合他们的审美。

  这骗子也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可以说这叫“不选贵的,只选对的。”

  说到底,文化的割裂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其背后蕴含的极其严重社会割裂,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差异,还构成了不同社会阶层内部身份认同的重要标识。

  

  想当初互联网的产生,曾经让世人对未来充满了梦想,认为通过网络可以打破阶层与地域之间的壁垒,成为真正意义上结为一体。

  但是现实的发展却让这些梦想越来越成为了幻想。

  媒介技术的进步,不但未能打破这些壁垒,反而让因为地域、经济、教育等格差而产生的分层,逐步化为不同的文化圈层并且各自壮大,形成闭环,不过是更易于辨认罢了。

  

  如果只是让生存经验迥异的人看到彼此,而非理解彼此,那么这种“看到”的结果一定不是拉近,而是疏远――不同的人难以相互认同、取得共识,更可能相互取笑、心怀不满。

  参考文献:

  鲁舒天《北上广没有靳东,四五线没有李诞》

标签组:[国学] [靳东] [孔子

上一篇这绝对是史上最狗血、毁三观的广告了!

下一篇上世纪那些暗含性别歧视的广告:三观不正、野蛮粗鲁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