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中国火星天团亮相
西昌,地处川西高原腹地,是全球十大发射场中局地气候条件最为复杂的发射场之一,强对流天气、强降水是影响发射的主要气象因素;文昌,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是我国首个滨海航天发射场,具有“高温、高湿、高盐雾”和强降水、强雷电、强台风等“三高三强”的气候特点,为航天发射气象保障带来巨大挑战……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这样一群气象科技工作者。他们指风驭雨、矢志航天。经过50年的发展,中心气象系统从“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云接日头无好天”等当地最基本的气象谚语学起,到如今立体式气象观探测网络建立,信息化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多地联合气象保障中心建设,让航天发射气象保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气象天团”,走近腾飞“最美天窗”背后的成功“密码”。
功勋卓著!他们为火箭腾飞作出重要贡献
中心技术部气象水文室,组建于1970年底,伴随中心一起成长了50年,是能同时完成西昌、文昌两个航天发射场的任务气象保障和日常气象业务开展的综合性技术单位,主要承担两个发射场区气象预报业务工作,制作发布场区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各种要素预报,以及危险、灾害性天气警报,为任务提供现场气象水文保障服务。同时,负责中心气象系统建设质量监督以及信息化建设、各类气象水文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存,为中心气象业务单位提供人员培训、设备维护和相关技术支持,承担中心气象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论证工作。
自组建以来,该室完成了中心两个发射场15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气象保障工作,重要节点和关键过程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为北斗组网、嫦娥探月以及火星探测等重大发射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任务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过程中,他们不仅设计构建和实现了西昌、文昌两个发射场的立体式、全方位、全要素的气象观探测网,而且在对气象数据的深入挖掘和信息化融合应用方面也走在了前列。近5年来,有12次发射任务因团队的准确预报,有效规避了恶劣气象条件对任务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多次获得重大荣誉奖项。
指风驭雨现身航天,精技笃学不辱使命
中心西昌观测站气象雷达站,主要负责日常气象探测、和任务关键节点气象探测,为技术部气象水文室提供大气探测资料,对监测危险天气、制作天气预报、保障航天发射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建站40余载,气象雷达站扎根天王山,与山为伴奉献航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全体气象人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立足本职、艰苦奋斗、拼搏进取,不断锤炼过硬本领,圆满完成了"风云"、"北斗"、"嫦娥"等一系列重大航天发射气象保障任务,培养出大批优秀骨干人才,形成了"指风驭雨现身航天,精技笃学不辱使命"的光荣传统。
精准预报每一次腾飞“窗口”
作为文昌航天发射场五大系统之一,文昌航天发射场气象台主要负责发射场近地面气象数据采集、危险天气监测预警、任务现场气象保障、高空风和空中电场探测等保障工作。形象地讲,他们是为火箭发射寻找“天窗”的第一道关口,直接关系到发射窗口预报的准确性。
时光回溯,早在2005年,气象工作者就开始在发射场塔架旁的地源小学采集选址地周边气象数据。发射场开工奠基前,唐安志等几名气象工作人员又成为最早进驻发射场的航天人。他们栉风沐雨,追星逐月,扎根热土,观云测天,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连续不间断观测,为发射场的建设以及预报火箭发射窗口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原始气象数据资料,为一次次成功发射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从最初的几个人几台设备,到如今的几十个人几十台套先进设备,他们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在气象观测岗位,矢志奉献,砥砺前行,为火箭腾飞做着不懈努力。
把脉风雨雷电,守望飞天窗口。在这个气象日,让我们致敬“气象天团”!致敬这些为火箭腾飞默默奉献的气象工作者!
责编: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