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广西北海红树林大片消失
它是“海岸卫士”
具有防风护岸、固碳储碳
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体环境
等重要生态功能
钦州市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李斌喜/摄
它也是“海岸带的大熊猫”
既珍贵又脆弱
对气候变化敏感
易遭受人为破坏和影响
修复难度大
5月9日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走基层看气象
广西站采访组
来到位于北海市的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基地
看红树林里创造和谐环境的科学实践
采访组走进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基地。
生态价值——固碳“明星”
人工种植红树林不易
往往是“一年活、两年死、三年死光光”
而基地保育种植的第一批红树林
今年正好进入第三年
根系茁壮、长势喜人
虾、蟹、鱼和扇贝等生物和谐栖息
“林下经济”效益初现
红树林成了“金树林”
栖息地成了“黄金屋”
基地工作人员展示栖息在红树林里的生物。黄姿娜/摄
在基地打造的“虾塘红树林生态农牧场”
设置有红树林生态及气候模拟区
该区由广西常见的滨海湿地微型景观
和风、雨、雷、电等气候模拟系统构成
真实展现了气候因子
对滨海湿地环境生态的影响过程
采访组参观虾塘红树林生态农牧场。黄姿娜/摄
“大气候对红树林的影响很大,
红树林生态监测非常需要气象部门的合作支撑。”
基地负责人谭凡民表示
红树林在国家蓝碳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广西红树林面积居全国第二
气象部门在碳通量观测具有技术优势
能为掌握红树林蓝碳贡献率提供参考依据
采访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滨海生态保育与利用创新基地负责人谭凡民。
气象科技——精心守护
红树林从保育种植
到发挥生态循环经济的功能性
需历经8年之久
北海台风暴雨高温等灾害多发
红树林生长面临着诸多风险
牧场红树林植株培育。刘英轶/摄
2018年
广西首个红树林生态气象自动观测试验站
落户北海红树林自然生长区
自治区、北海市气象部门
联动开展了精细化的“护林”服务
采访广西气象科学研究所正研级高工莫伟华。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工程师罗砚清楚地记得
2019年8月的7号台风“韦帕”
造成牧场塘内海水盐度急剧下降
刚种下1个多月的红树林植株
几乎全部淹没损失严重
植株被淹没,如果3天不能暴露,存在死亡风险。
得益于生态气象观测数据
为红树林灾情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9年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红树林空间分布。
近年来
气象部门积极开展北部湾海岸带
生态系统监测评估
全方位诊断分析红树林生态状况
绘制红树林时空分布遥感变迁图
2000-2020年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红树林长势变化显示,红树林长势呈现波动性变好趋势,2020年为长势最好年份之一。
与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开展项目研究
在红树林适宜气象指标、气候背景
及碳通量变化特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红树林根系发达使其在海浪冲击下屹立不倒。刘英轶/摄
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气象监测评估
病虫害防治及北部湾对虾养殖
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
也已提上议程
钦州市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李斌喜/摄
沿海水产养殖
曾是红树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这就意味着
红树林的保育和利用
不是简单的“撒苗”修复
必须在经济上可行、生态上无损
让大家共享可循环的生态经济红利
气象也将继续融入其中
久久为功
视频拍摄/剪辑:刘英轶
图片来源:广西气象科学研究所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
标签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