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博物馆文物喊你去蹦迪
深沉静谧如深海,欢脱灿烂来蹦迪。
阅读复杂而丰富的世界
深海
一切值得被称之为深刻、洞察、震撼、宽阔的阅读和思考
#艺术|凝视的姿态
这次想介绍一位英国当代艺术家,Jenny Saville。
Jenny Saville常以其重新定义当代艺术人像绘画的作品知名。无论是其肉感十足的油画作品,还是层层叠加的炭笔人像作品,Saville总是将具象和抽象结合起来,用以创造非常直观、非理想的人物形象。她通过其作品表明,人像绘画对当但艺术仍旧有着重要影响。
艺术传统上,女子裸体绘画,一般是由一部分男性画给另外一部分男性观看的。而Saville非常大胆地进行了挑战,她常常画自己(通常是裸露的),在 创作过程中,她既是艺术家也是模特。
Saville以自己裸露的身体为主题的作品,有一种居高临下凝视观看者的感觉。这些作品威胁着那些离艺术史上裸体绘画如此之近的衣冠楚楚的男性艺术家和裸露的女性模特,似乎Saville以画中的这种凝视,穿过画布、穿过空间,直抵他们的内心。
Propped(1992)
这幅1992年的作品Propped的主角便是Jenny Saville自己。通常女性裸体绘画中的男性观者视角在这里全然不见,反而在画面最上端,几乎马上要超出边界的被画者俯视的眼神,透过画中这面几近透明、写满文字的镜面,投向观看者。这种自上而下的凝视、穿透空间时间的审视,以一种十分强大的气场,将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的视角对调,冲击力极强。不敢想象,如果是在现场观看实物,会是怎样震撼的观感。
不仅是在艺术界,Saville的画作还在流行文化中留下印记。
英国上世纪90年代晚期最大的乐团,威尔士另类摇滚乐队Manic Street Preachers,曾将Jenny Saville的作品*Stare(2005)作为其专辑Journal for Plague Lovers(2009)*的封面,这张专辑在英国流行音乐专辑榜上榜第一周即获得季军。
专辑发行之初就引起了争议,起因就是封面上Jenny Saville的这幅作品***Stare。***这张看上去似乎被殴打过、沾满血的脸,让英国的零售商们觉得”不合时宜“而拒绝展示,取而代之用白纸套子。
而专辑背后的故事也是十分精彩。
乐队吉他手Richey James Edwards,在1995年的专辑《The Holy Bible》发行不久就突然失踪,因为其家人一直无法接受其死亡的事实,直到其失踪14年后才被正式宣布死亡。乐队也不愿接受这一事实,于是2007年发行专辑后,开始用Richey James Edwards之前留下的词创作新专辑。
这张专辑的封面用了Jenny Saville的作品,而乐队上一次使用Saville的作品作为专辑封面,正是Richey James Edwards失踪前参与的最后一张专辑《The Holy Bible》。这样看来,使用Saville的作品也怀有对朋友的纪念之意。
一张作品背后的衍生故事,如此传奇,也如此感动。
可能看作品本身更能体会这种“居高临下”的凝视感
Saville的艺术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其成长经历也不无关系。
Jenny Saville出生于1970年的英国剑桥,她的父母都是教育从业者,从小就鼓励她要独立思考和工作。而且由于身为学校管理人员的父亲的工作性质,小时候常常要跟随父母和兄弟姐妹举家从一个学校搬迁到一个学校。
Saville第一次被绘画所吸引是在8岁,母亲很早就发现了她的天赋,并给她在家里腾出一片小区域作为她的“工作室”。而她的叔叔Paul Saville,一位艺术家、艺术历史学家,在早期也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叔叔常带她去博物馆、去荷兰和意大利,让她充分暴露在古典和现代艺术家之中,也是叔叔鼓励她去考取Glasgow School of Art的艺术学位,由此开启她的艺术求学之路。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有这样开明的父母家人,如此重视孩子艺术教育的氛围和条件,Jenny Saville的成长是令人羡慕不已的,特别是在国内当前如此激烈的“军备竞赛”式教育背景下,这似乎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别人家的孩子”。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艺术天赋,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追求艺术道路,但我们需要意识到,艺术/审美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梵高曾说:
Art is to console those who are broken by life.(艺术,是用以安慰那些被生活击碎的人们。)
蹦迪
展现生命力、引发好奇心、让人扬起嘴角的所有所有
#生活 | ”遇见“
前几天看到有人推荐老舍先生关于读书的一段话:
“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 “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印象甚佳’便是好书……‘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激不尽。”看完这段话,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我们常常被劝导,要好好读书、要多读书、要读好书,仿佛读书一意见了不得的事情,要正襟危坐、认真待之。
可是曾几何时,读书,是一种可以称之为乐趣的事情。那个时候,我不会管它是否有用,不理会是否有名,好看,就是全部的意义,于是画册、杂志、小说、评论、漫画,拿到手津津有味地读就好了,反而是那段时间不知不觉读了很多、学了很多,也快乐充实很多。
成年人的生活自然是辛苦地,很多利弊要权衡,读书也难免功利起来,有没有用、有没有效果、实不实用...... 功利读书并没有错,但在功利之余,随心所欲、洒脱放肆地去读一些、不读一些,也是生活地乐趣。
“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 这种洒脱地读书姿态,其实也可以用来作为一种潇洒的生活态度。少一些不必要的计划、少一些苛人虐己强求,体会“遇见”和“当下”,时不时也去过一过“碰着什么、见着什么、瞥见什么“就去体会的生活。
写在后面
继上一期分享了美国新闻摄影师Mary F. Calvert的作品和故事后,这一期又分享了英国艺术家Jenny Saville。这两位女性创作者、艺术家,都在其作品中表现了极具生命力、爆发力的特点,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审视。
我不知道对女性艺术创作者的关注是纯属巧合,还是我内心深处对此有所探寻。但身为女性,我常常被很多男性创作者优秀的作品所感染,但确实时常能在其中看到他们视角中的女性和世界,和我眼中观察到的异同。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总是冥冥中会更多关注这些女性创作者吧。
艺术和创作本身,当然是不分性别的。但是在世界艺术史上,能被看见的女性艺术家实在是太少太少,这就让关注女性艺术家成为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以后有机会,再分享更多她们的故事。
公众号:深海蹦迪
邮件订阅:深海蹦迪Newsletter (getrevu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