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美国学者透过邹平“窗口”看乡土中国

首页 > 社会 > 正文
2021-05-15

发表自话题: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

   早在1979年,中美双方就达成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协议。美国学者认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要了解中国必须首先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就幸运地被选定为“中国农村考察点”。

  5月13日,记者跟访“云话山东”系列外宣活动第一期之“献礼建党百年——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专题宣传活动,来到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探访这个被美国学者持续观察20年的乡土中国的“窗口”。这里,上百位美国学者来过,1997年美国前总统卡特也曾来过,还被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艾恺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据了解,美国学者来到邹平的考察内容包括社会变迁组织建制、经济发展、民风民俗等,并对邹平县改革开放近三年的发展变化作了跟踪考查。这些学者回国后,发表了大量文章,出版了多部著作,作过多次演讲,向美国人民介绍在中国的所见所闻。邹平市外事办公室负责人杨学平介绍,1989年,第一个来中国的外国上层人士就是奥克森博格,他回到美国后,向美国政界作了一次演讲,说中国农民、工人、解放军是真心拥护共产党的,共产党执政地位是稳固的,产生很好的影响。

  1997年7月,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北京与中国国家领导人会见之后,径直来到邹平,走进村庄和学校,和农民拉家常。他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农村取得了如此大的进展,使我倍感振奋。中国取得的巨大的、了不起的进步,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回国后,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将中国妖魔化是错误的》,阐述了美中关系的过去和发展的前景,主张美中两国应保持良好关系。

  据负责当时接待的服务人员回忆,卡特及夫人,在奥克森博格陪同下来邹平考察时,此行只有两名服务人员,他们在邹平马路小吃推买了根油条边走边品尝。其中,在邹平县黛溪山庄吃早餐时,卡特夫妇坚持排队吃自助餐。这位美国前总统卸任后的平民作风值得称赞。实践表明开放这个考查点不仅对美国人民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邹平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冯家村村口处,还至今保留着两幢“小洋楼”,原冯家村村委主任张林告诉记者,这个小院就是当时美国学者来邹平考察时住过的地方,里面的陈设比如瓷砖和卫生间等,还保留着他们住时的样子,“当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看来,这些都很洋气的,他们的到来也让我们村民感到很新鲜,也愿意和他们坐下来谈谈。”张林说道。

  因为陆续来过的美国学者较多,邹平冯家村村民习以为常,当记者问起到底来过多少学者时,村民们说:“太多啦,记不清了,反正老有人来。”据邹平市外事办的记录,自1985年以来,美国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保学者和农科学者等500多人次到邹平进行了20余年的连续性、蹲点式社会研究,其中不少来自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卡特中心和美国环保署等有影响的机构。

  美国学者史泰丽(左二)1991年在农家考察

  问起美国学者在中国究竟是怎样展开调查的,村民说:“他们就是喜欢走家串户地聊天,上到70岁的老人,下至6岁小童都要聊。”其实,面对面地聊天就是社会学的调查访谈,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艾恺在一次采访中说到他在邹平的调查:“一开始我很有条理地向村民提问题,结果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后来我发现,先跟他们聊天,讲东讲西,问他们小时候玩什么、吃什么,他们放松下来就能告诉我很多有趣的事情,让我了解最真实的风土人情。”就是这样“轻松”地拉家常,艾恺在二十多年的邹平调研中,走访了邹平几百位老人,留下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也正是有了多方面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邹平由一个位居全省中游水平的县跃居全国百强县的前列。深入推进中美人文交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是合作共赢的基础。美国国家科学院在给中国有关机构的来信中说:“贵国决定开放邹平市这一块地 方,给美国学术界作为社会考察研究的地点,引起了美国学者的极大关注,大家将此项事业视为美中学术交流的又一里程碑。”邹平市也希望在今后的中美人文交流中继续发挥作用。

原标题: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美国学者透过邹平“窗口”看乡土中国

值班主任:李欢

标签组:[邹平

上一篇风雨敦煌——火星的甘肃游记_李再延_新浪博客

下一篇轰动了世界!陨石中发现细菌痕迹,推翻火星不存在生命的说法_地球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