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们遗忘的证据:UFO留下的物质痕迹,正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带头研究

首页 > 国际 > 正文
2021-05-15

发表自话题: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

Dr. Jacques Vallee:我曾一直以为,这些现象仅仅是在干涉人类的精神层面,却没想到,它们也拥有先进的物质化身。

前言

Jacques Vallee 是当代法国计算机科学家、风险投资家、天文学家、作家,1961年加入巴黎天文台成为一名职业天文学家,1963年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协作开发首张火星数字地图,随后加入斯里国际增强研究中心参与“ARPANET”(互联网前身)网络信息中心建设。同时,他也是UFO现象研究先驱,曾走访世界各国,致力于搜集UFO遭遇事件中留下的各种线索。

“圆盘”喷射出的液体凝结形成的金属块

样本分析

几天后,金属块被送到了中美洲的一家石油公司,由该公司的机械工程师分析。他发现,样品含有镁和锡的铝合金,没有表现出一丁点磁性,材料中部分组成无法识别。而且,这种材料很容易切割,颗粒细小。

直到1985年10月,拉丁美洲调查员里卡多·维尔切斯先生将其样本带到美国进行分析,Harold Puthoff博士和Jacques Vallee博士参与了分析工作。电子显微镜对样品扫描得到的X光荧光光谱显示,它主要由铝(93.7%)、磷(4.8%)、铁(0.9%)、微量的硫和未识别的碳氧化物层组成。使用扫描离子质谱仪对其进一步分析,在表层中仅发现了碳,氧和氮元素,表层之下则存在铝、镁(与中美洲的初步分析报告吻合)以及钾、硫、钠和硅,还含有痕量元素磷和铁。

由于氟化物是铝生产中常见的副产品,大多数铝材料理应含有氟化物。然而意料之外的是,该样本并未呈现丁点氟化物的痕迹。样品的一侧显示出剧烈活动和起泡的迹象,而另一侧较为平坦,有其他物质嵌入,可能属于公路沥青的成分。尽管仍然无法排除骗局的可能性,这些特征确为高温留下的典型痕迹,吻合了目击者证词。

1977年爱荷华州康瑟尔布拉夫斯目击事件

事件经过

时间回到1977年12月17日星期六晚。康瑟尔布拉夫斯小镇阴云密布,寒冬来袭,气温降至0摄氏度。小镇位于爱荷华州密苏里河的东南岸,与奥马哈市相望。

晚间7点45分,一个奇怪物体的到来打破了小镇以往的宁静,它诡秘地出现在大湖公园“吉尔伯特庞德”附近。

大湖公园

突然间,那家伙从离地5米的半空中,“砰”的一声砸向了地面,烧毁了1米宽、3米长的区域,撞击使得堤坝侧面8米外的区域也难以幸免,出现了类似的烧毁痕迹。现场搞得一团糟,那家伙把自己的一部分嵌入了地面,留下了许多金属小球,散落在附近。虽然并未砸出弹坑,但是其中一处出现了60到80厘米深的压痕。还没来得及将现场打扫干净,那家伙就逃之夭夭了。

与既往目击事件大不相同的是,不少群众都见证了这奇迹般的画面。

最初的目击证人是Kenny Drake、他的妻子卡Carol以及12岁的侄子Randy James。之后,另外两名目击者Mike Moore和他的妻子Criss向立即向警方报告,称在前往市中心的途中、经过第十六街时,目击到一个巨大的圆形物体一丝不动地悬浮在空中,它靠近树顶,周围的红灯依次闪烁着。另外一对中年夫妇则选择匿名地告诉调查人员,但他们讲述了相似的证词:“明亮的红色物体急速地撞击在地面上”。在场还有四名青少年,事件发生后,还曾与Drake一家有过短暂的交流,但他们并没有选择上报。

后来到场的还包括:助理消防队长Jack Moore,曾在空军服役的警官Dennis Murphy和当地报社天文学专栏作者Robert Allen。Moore先生称,他晚上八点赶到现场,距事故发生仅过去了15分钟。地上散落着大量的金属块,看起来仍然极为烫手。即使一个小时快过去了,金属块仍然保持在极高的温度。

Robert Allen参与了事件调查,在撞击点进行的测量表明,该物体从西南方向东北方移动。随后,现场的部分样品被送往荷华州立大学艾姆斯实验室,另一部分被送到格里芬管道产品公司进行分析。

不明飞行物砸向地面时脱落的物质

样本分析

在荷华州立大学艾姆斯实验室、艾姆斯能源与矿产资源研究所所长Robert S. Hansen博士的带领下,通过X射线荧光、电子束显微探针和发射显微技术对样本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该材料由固态金属、炉渣和炉渣中的白灰夹杂物组成。金属中铁含量极高,而镍、铬合金含量极低(小于1%)。炉渣是一种泡沫状成分,包含金属铁和铝,以及少量的镁、硅和钛。白灰主要成分为钙,还含有一些镁。

实验室成员得出了结论,该样品为碳钢。由于碳钢并不是什么稀奇物,因此不能排除该样品为人造的可能性。调查小组尝试验证了以下四种假设:

碳钢

猜想一:熔融碳钢被倾倒在地面上。

Allen 走访了大都市内的各家金属公司,最后将目标锁定在了格里芬管道公司,它是唯一一家具备设备生产类似产品的。被问及最近是否有生产碳钢,工程经理Linton Stewart称,在下个星期一前公司都未有打算进行任何浇筑(pouring)操作。

况且碳钢熔点约1400摄氏度,事发现场的碳钢处于熔融态,因此若确有人悄悄地制备碳钢,为了保持熔融态,也需要一辆大卡车,车厢里装一只15厘米厚的砖炉,高调地将其运往现场并倾倒在地面上,这很难不引起别人的注意。

飞行路线示意图

结论:并非如此

猜想四:陨石撞击。

如上所述,事发地未发现明显的陨石撞击坑,残骸也不应长时间处于熔融状态。并且,之前提到的实验结果表明,样本中镍含量极低,这与已知铁陨石组成成分不符。

结论:并非如此。

猜想五:太空垃圾坠毁

Jacques Vallee联系了当年案件的调查人员Robert Allen,Allen确认二十年后此事件仍未悬案。在Allen提供的他与美国空军太空系统公司的来往信件副本中,后者认为材料并非太空中的人造物体(即太空垃圾),原因有四个:

(1)再次进入大气层的航天器碎片在撞击地球表面时不会处于熔融状态

(2)再次进入大气层的航天器碎片不会发光

(3)30至36斤重的物体理应会砸出坑

(4)该残骸结构组成与太空垃圾不吻合

结论:并非如此。

1957年巴西乌巴图巴事件[2]

早在1957年9月,专栏作家 Ibrahim Sued(O Globo)收到一封来信,来信者自称目击了一起不明飞行物事件,并附带了三块来自事发现场的碎片。

Olavo Fontes博士将“样本一”切成多个小块,在巴西政府实验室进行分析。其中一小块被送往矿产生产实验室,由首席化学家Feigl博士进行分析,另一小块则转交给了Louisa Laria Barbosa博士、晶体学实验室的Elysuario Tavora Filho博士,他们分别进行了光谱与X射线衍射分析。

“样本二”寄往了亚利桑那州的Aerpio Pharmaceuticals Inc (APRO)。在那里,样本被分成了小块,再分别送往橡树岭、陶氏化学和美国空军实验室进行了测试。然而,他们均称意外地损毁了样品,并要求更多小块样品。之后,APRO还向斯坦福大学的Sturrock博士寄去了一些样品,历史总是相似的,其中一份从他的银行保险箱中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2016年9月,Jacques Vallee前往阿根廷维多利亚的一处地址,获得了两片残存的碎片,其中一份碎片 “Muestra-A”曾由Olavo Fontes博士保管,另一份碎片“Muestra-B”由阿根廷水手Hercente保存多年

Jacques Vallee会见样本持有者

随后,Vallee小心翼翼地带着样品回到了美国旧金山市。

乌巴图巴UFO事件样本,蓝色为“Muestra-A”,黑色为“Muestra-B”

位于硅谷的一家创业公司拥有非常先进的设备,能够高精度地测量样本的元素组成以及同位素比。

图中站着的那位是斯坦福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授Garry Nolan教授,他将与Jacques Vallee以及团队中的其他人协作完成样本分析工作。

首当其冲的是弄明白样本的元素组成。两份样本均含有大量杂质硅、较高水平的钠元素这与目击者证词吻合——UFO喷射物洒落在沙滩上,而沙子含有二氧化硅,海水中含有钠元素

其次,他们精确测量了各元素中同位素比。

同位素测量

同一种元素,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同位素。在地球上,人类一共发现了252种自然产生的同位素,单一元素的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相同,但是物理性质(如质量)会有较大差异。

地外自然产生的同位素,在地球上是不一定能找到的。同位素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恒星内部的核反应过程,因此在我们的太阳系里,大多数元素的同位素比率相差不超过几个百分比。虽然无法对太阳系外的物质进行同位素测量,但是理论分析告诉我们,自然产生的元素的同位素比存在一定边界

样品“Muestra-A”的测量结果表明,其同位素比与地球上自然产生的同位素保持一致

同位素自然产生同位素比样本1同位素比样本2同位素比镁(24)78.9%80%80%镁(25)10%9%9%镁(26)11.1%11%11%

而“Muestra-B”的同位素比则呈现显著差异。如果该样本并非人为制造,那么很有可能来自其他太阳系。

同位素自然产生同位素比样本1同位素比样本2同位素比镁(24)78.9%66%*67%*镁(25)10%15%*16%*镁(26)11.1%20%*17%*

理论上,我们可将两种同位素以某种比例混合在一起,获得任意同位素比,不过前提是,我们得先分离这两种同位素。然而,同位素分离并非轻易而举。

在1940年前,人类并没有能力分离同位素,直到曼哈顿计划的开始,人们才逐渐掌握了“铀”的分离技术,通过不同同位素表现的物理性质,分离出“铀-235”与“铀-238”。[3]

事到如今,我们也不一定知道如何分离镁的同位素, 以及镁的同位素——镁-24,镁-25,镁-26——各自到底有什么实际应用。

乌巴图巴目击事件发生在七十年代,而在这之前,同位素分离技术相当复杂、使用成本极其昂贵。在那个年代,到底是何方神圣掌握了这种技术?这些“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同位素混合物,究竟是为了什么?

虽然今年的疫情打断了研究进程——实验室被白宫征用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但在不久的将来,Garry Nolan 与 Jacques Vallee 会利用先进设备继续挖掘更多微观结构的奥秘,寻找更有力的“地外”痕迹。他们会就实验结果撰写论文,交给同行评审。或许那时,这些样本会陈列于众,等着我们亲自见证、触摸“高等智慧生命”留下的物质遗迹。

参考

^https://www.academia.edu/8412505/Physical_Analyses_in_Ten_Cases_of_Unexplained_Aerial_Objects_with_Material_Samples^https://www.academia.edu/37136826/What_do_we_Know_about_the_Material_Composition_of_UFOs^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3%80%E5%90%8C%E4%BD%8D%E7%B4%A0%E5%88%86%E7%A6%BB#:~:text=%E9%93%80%E5%90%8C%E4%BD%8D%E7%B4%A0%E5%88%86%E7%A6%BB%E6%98%AF%E7%94%B1,%E5%90%AB%E9%87%8F%E5%9C%A820%25%E5%B7%A6%E5%8F%B3%EF%BC%89%E3%80%82

标签组:[元素分析

上一篇嫦娥抵月、玉兔留痕、月背“开花”...重大版《火星救援》“见证”人类历史!_月球

下一篇我国“天问”即将造访火星,寻找外星生命痕迹,也是人类移民去处_发射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