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
原标题:这一落,我要“火”
2021年5月15日,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着陆。
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国印迹,
这一落的背后,有太多期盼。
火星,古人称“荧惑”,
荧荧像火,又行踪不定,令人迷惑。
从目光与苍穹相遇的那一刻起,
我们的祖祖辈辈就从未停止翘首问天。
1956年秋天,北京古观象台,
成千上万的人围着望远镜排起长队。
报上登了“火星今年距离地球最近”的消息,
大家总算有机会看看火星的“芳容”,
虽然一个人一次只能看不到一分钟,
并且效果如下图所示,
但对火星迷来说,
这已足够让人兴奋,
有人甚至一次次排队,
就想看看能不能瞅见“火星人”。
一位叫李元的年轻人天天来古观象台,
为大家介绍火星知识。
从小就对星空无限热爱的李元,
曾手绘一张星图庆祝抗战胜利。
他还参与筹建了新中国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
见证了中国人对浩瀚宇宙的好奇与向往。
由他编制的天文馆第一个星空表演节目《到宇宙去旅行》,
成为当时的“爆款”。
只要花上三根冰棍钱,
观众就能坐在表演大厅里,
看着天文奇观浮想联翩。
节目中的“火星”因为是红色的,
特别醒目。
一位特殊观众,
也来看了星空表演,
那就是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身旁这位小伙子,
就是李元。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
一代代科学家把中国人的视线送得更高更远。
2016年初,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
就在几个月之后,91岁的李元逝世。
浩瀚星空,
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有一颗“李元”星,
这位看了一辈子火星的老人仿佛以另一种形式,
“注视”着中国的“探火”征程。
这是中国火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万卫星。
在他看来,中国人已经不满足于到火星表面看一看,
而是看向时间的深处、空间的深处。
为了完善方案,
万卫星组织科学家与工程师一次次“会师”,
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这些年,万卫星太忙了。
他的办公室总是很热闹,
有学生数过,半小时能来7拨人。
然而一张肿瘤晚期通知单,
让他不得不慢下脚步。
他干脆把办公室“搬”到了医院。
2020年4月,
“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只剩三个月时,
万卫星住进了ICU病房,
他的学生丁锋去看他。
万卫星用微弱的声音说了句“7月”,
然后叹了口气。
丁锋知道,
万老师心里最大的遗憾就是他很可能等不到那一天。
2020年5月20日,万卫星带着遗憾走了。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发射成功。
如今,跟随“天问一号”,
我们终于抵达那个曾遥不可及的火星。
星辰大海就在眼前,
我们不会忘记那些曾为中华民族奔向宇宙默默付出的人。
他们的名字,与灿烂群星同在。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 凡希亚FOCUS巡回演唱会广州站圆满落幕:古典与现代交融,点燃羊城
- 少年指挥廖偲楷新加坡指挥首演——青春与经典的完美碰撞
- 和颜一美举办《彼此照亮》新歌发布会,共绘温暖篇章
- Ice Paper与王笠人再度携手发布全新单曲「集」
- 香港新人歌手陈剑威再度携手陈宝雄 《黑色的爱情》勇敢挑战全新曲风
- 全部售罄!海浪是心跳的节拍,而「爱」是动词,2月22日,来汽水音乐海边派对一起狂欢!
- 早安领衔主演大型说唱音乐剧《东楼》2025全国巡演南京站开票
- 章若楠成新晋清纯小花,从模特到演员,她逆袭了自己的人生剧本!
- 周渝民不愿多谈大S去世:我们这些边边角角的人不适合说太多
- 《难哄》网友大骂“难看”!章若楠白敬亭演技惨遭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