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令人窒息的停车场
青朴山洞里的修行者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
位于陕西的终南山,是内地最著名的修道圣地,自古以来就是隐士的天堂。千百年来在终南山修行过的人难以计数,姜子牙、张良、李白、王维、孟浩然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且终南山至今仍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据说现在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无独有偶,在西藏也有一座著名的修行圣地,那就是位于山南地区的藏传佛教最神圣的青朴修行地。
青朴修行地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桑耶寺东北15里的纳瑞山腰,海拔4300米。“青”指当时这里的青氏家族,“朴”是山沟上部的意思。青朴修行地所在的山腰三面环山,状如一把太师椅,而向山下放眼望去,视野非常开阔,世界上最高的河流雅鲁藏布江匍匐在脚下。在西藏,一般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草木则很难成长,青朴周围同样海拔的山峦大多黄土荒山,山顶上还留有积雪。但青朴所在的山沟却溪水潺潺,野花遍开,草木茂盛,鸟类繁多,一派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景象,宛然置身于“山上的江南”,别有一番天地。这般气象,即使以汉文化中神秘的风水来衡量,也是西藏难得的宝地。这里最早因藏传佛教创始人莲花生大士、印度僧人寂护、大译师百若扎那等吐蕃时期的著名高僧最先在此修行。据说,在青朴修行,念一遍六字真言,胜过别处念百遍,在青朴修行一天,功德胜过在别处修行一年。因此吸引了无数藏传佛教信徒来此修行,此后但凡知名的高僧大师也大多修行于此地,连吐蕃王朝第三十七代赞普、中兴之主赤松德赞也按纳不住向往之情,离开拉萨富丽堂皇的布达拉宫来到这里修行,希望能以虔诚礼佛,换来王朝的永固和深厚的福报。相传,历史上这里曾有108座修行洞,修行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得道高僧。内地曾有名言:天下名山僧占多。看来西藏也不例外,能被这些在藏传佛教中神灵级的大师们选中并长驻修行的地方,自然想不神圣也难,只不知到底是僧因山名,还是山因僧灵啦!
青朴修行地所在的山腰三面环山,状如一把太师椅山谷一派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景象,宛然置身于“山上的江南”。
相传,历史上这里曾有108座修行洞,修行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得道高僧
作为修行圣地,想象中自然应是清静偏僻、险远难行之处。但到了青朴山下,却见新建的柏油路通到了山腰,而且还修建了一个高大的山门,这显然是为了吸引和方便更多游客来此参观,以创造更多的旅游效益。至于山上的修行者是否欢迎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恐怕是见仁见智的啦。只是总体感觉,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观光游客的增多,车辆噪音的增加,断然会打破青朴修行地的千年清静,打扰修行者的清修,使得青朴修行地不再神秘。须知苦行本身即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山上道路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于修行者的证果来说也许并非是一件好事。
公路上的指示牌新建的青朴修行地山门
车子穿过山门,开到了柏油路的尽头,下午三时许,停在山腰的停车场,从这里开始就必须步行上山啦。迎面出现了一座规范较大的寺庙,里面既有喇嘛在诵经,又看见几位尼姑在水池前洗衣物。据说这座叫“温杂拉康”的寺庙最早是由喇嘛丹增和尼姑德钦主持的,他们来自青海,双双出家,四处云游,最终选择了青朴作为终身归宿。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努力,终于建成了现在这所寺庙。 喇嘛丹增和阿尼德钦成为青朴山上密修伴侣,他俩按自己的方式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这正应了佛经上的一句话:“佛本无限制,要在打开心门、自然解脱。”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曾看到的一则新闻:西南昌市为了修建一座僧尼合住的寺庙,引起一片轩然大波,全国舆论一面倒地口诛笔伐,我在当时也甚为之感到荒诞。但看到青朴山下僧尼们在同一个寺庙的和谐相处,感到并没有什么失妥之处,倒是觉得自己对佛教的理解过于肤浅和世俗化啦。
温杂拉康寺几位尼姑在洗衣物
上山唯一的道路是从寺庙中间的一扇小门穿过的,看起来,这座寺庙才像是青朴修行地真正的护法山门。因为此行主要是为了探寻山上的青朴修行地,因此对这个名不见经传但又僧尼同住引人好奇的寺庙并没有怎么留意。略加停留后,便径直拾阶而上,穿过小门,直奔青朴修行地。
寺庙中间的一扇小门从山腰向山上看,只见草木葱郁的山沟中隐隐约约有许多小屋若隐若现,看上去似乎并不遥远,但走起来却让我们吃了一惊。山上也陆续有朝圣者和旅游者下来,多半是藏族人。问上山还有多远,说是不远的,走差不多两个小时就能到啦。我听了倒吸一口冷气,走两个小时,他们居然还说不远,对我们来自内地的汉族人来说,能到这4000多米高海拔的地方已是不易,如再爬两个小时的山,无论如何也会让人闻之色变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藏族同胞坚忍的品格和耐苦的意志。
山上不时出现的修行者山上不时出现的修行者
修行者晾晒的僧衣
但既然历经艰难到了这里,就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又有何颜面到这以修行著称的圣地呢。踩着坑坑洼洼的石阶和土路,喘着粗气,走走停停约一个半小时后,终于看到了第一个修行者的小屋,这是一座泥石垒起来的小屋,但门却锁上了,可谓是“寻隐者不遇”啦。
第一个修行者的小屋再向前走十来分钟,看到了第二个泥石小屋,墙面上的一块石头上写着红色的“150”数字字样,显然这是修行点的编号,说明这里的修行点至少有150个,远远超过传说中的108座修行洞的数量啦。门楣上挂着一块当地公安局派出所颁发的牌子,上面写着编号13,修行者姓名卓卓,法名土旦仁增多吉,来自青海玉树州囊谦县,一九八九年就来此修行,屈指已经二十五年啦。小屋的门虚掩着,轻敲几下,听到里面传来一声苍老的声音,似乎是用藏语讲的“请进”。推门进去,尽管外面阳光灿烂,但屋里光线十分昏暗,连墙壁、物件都是黑乎乎的,传出一股酥油奶渣混杂的难闻的气味。凝视了好久,才隐约看到里面狭小的空间里端坐着一位身穿藏传佛教紫红袈裟的老喇嘛。逐渐适应屋内光线后,才看清老喇嘛的身材十分瘦小,年纪已有七八十岁,脸面带菜色,明显是长期营养不良造成的。出于对修行人的尊重和打扰清修的内疚,我们向喇嘛供奉了一些钱,老喇嘛双手合十分表示感谢,但与他交谈却甚是困难,想是数十年枯守青朴修行,也少与人交流,语言功能退化的结果。临别之时,我问能否给他拍个照,他笑着摇摇头婉拒啦,说修行之人,不留片影。
第二个泥石小屋墙上挂着修行者的登记牌
告别老喇嘛后,我们继续前行。路边不时闪现出一个个修行点,有的是简易的小屋,有的是狭窄的山洞。这些小屋普遍仅一人高,状如内地农家的鸡舍;山洞仅在外面砌一道泥墙,用以挡风遮雨,小的里面仅容一人栖身,很是简陋艰苦。
女修行者看到我们很友善修行者的小屋之一
修行者的小屋之二
修行者的小屋之三
修行者的小屋之四
修行者的小屋之五
修行者的小屋之六
山上的绵羊,多为修行和朝圣者放生的。在西藏,放生的动物是不许杀戮的,只能让它自然死亡
转过一道山梁,来到了一个墙上标记为“1”号的小屋前,见门敞开着,便轻叩门走了进去,见里面的墙壁其实就是山洞的岩石,里面又矮又黑,根本无法直起腰来,岩石上还滴着水。靠近门的一侧端坐着两位穿着红衣的喇嘛,见了我这内地打扮的人冒昧地进入到他们的修行处,两位喇嘛警惕中又带着惊讶。其中一位中年红衣喇嘛戴着深色近视眼镜,很是有学者风度,由于靠近门边,脸色看起来很是苍白,显然是长期在阴暗处光照不足的缘故。里而一位年纪较小的喇嘛应该是徒弟,脸色高原红,正在一脸肃然地打坐静修。看到我们一脸真诚和善并供了香资,他们也向我们点头致意,但却面无表情。随后我试探着指指相机,问能不能为他们照张像,他们竟点头答应,但照像时依然面无表情。
“1”号修行洞洞内的两位面无表情的修行者
在“1”号修行洞口沉思片刻
“2”号修行洞
“3”号修行洞
走出“1”号修行屋,发现紧挨着的便是“2”、“3”号修行屋,但都上了锁,修行者不知所踪。再向上走,看到前面有一座山头,山顶上都是巨石,巨石上面供着玛尼堆。山边上立着一座藏传佛教白塔,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伟岸、高大。这时一位身穿橙色上衣、棕色毛线裙的修行者从山边的一处修行屋里走出来,我与他用藏语打了声招呼:“贡康姆桑(您好)”。他竟用汉语跟我们说话,这让我们感到很惊喜。他向我们介绍,这座山叫“铜色吉祥山”,山顶上曾是当年莲花生大士修行的地方,巨石上还留有莲花生的脚印。我提出却他修行的洞中看看,他爽快地答应了。他修行的山洞夹在另两个修行点中间,看不出编号,只留着门一般宽的小弄进出,里面仅三、四平方米大小,十分阴暗潮湿,里面摆放着一张床、一条茶几、一个小柜子,床上凌乱地堆放着被褥、僧衣等衣物,还有一个很大的转经筒。茶几上摆放着一些朝圣者供奉的纸币,柜子上摆着一些金属器皿,大概是法器吧。石壁上悬挂着几幅唐卡,颜色都已经发黑。我进去以后,里面几乎没有可容站脚的地方。在交谈中得知,这位修行者名叫扎波,四川康定人,属于康巴藏族。1957年生,34岁时来到青朴修行,至今已24年啦。为了证明所言不虚,他竟拿出身份证给我看。得知我从浙江来,他连声说那是个好地方,我问他去过浙江吗?他说年轻时去过,到这里修行后就再也没有下过山。我问他为什么要从四川来这里修行,他说这里离佛祖最近。我问能不能给他拍照,他说好,并在床上端坐着做好让我拍的准备。
修行者扎波与游客交谈扎波修行的山洞
扎波在修行
拍过照后,我提出告辞,扎波师父起身将我送出门。我询问莲花生大士当前修行地点怎么走,扎波热心地指点方向和路径。于是我们朝着青朴修行地最具神秘色彩的莲花生大士当年的修行之处进发。
翻过铜色吉祥山,又爬了差不多近百米高,极目四望,这里已经是整个青朴修行地的最高点,青朴沟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修行者的石屋、山洞掩映在葱翠的树丛中,看起来如火柴盒般大小。雅鲁藏布江像一条蓝色的玉带横陈于山脚,天空蓝得叫人心醉,朵朵白云在头顶徜徉。
翻过铜色吉祥山,青朴旖旎风光尽收眼底,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图中的石山即铜色吉祥山天空蓝得叫人心醉,朵朵白云在头顶徜徉
眼前豁然出现了一座白色的藏传寺庙,在山上很是醒目。在这样海拔近5000米高、严重缺氧的山上建造一座如此规模的寺院,令人想到安徽黄山光明顶上建的宾馆,山西恒山悬崖上建造的悬空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此时山上杳无一人,走到庙前轻轻叩门,一会儿一位年轻的红衣喇嘛打开门走了出来。问莲花生大士当年的修行处怎么走,年轻喇嘛恭敬地合掌说,莲师修行洞就是这里。
眼前豁然出现了一座白色的藏传寺庙莲花生大士的修行处“扎玛格仓”就在这里
年轻喇嘛把我们引进殿内。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殿堂,十分敞亮,更增添了几分庄严。在交谈中了解到,年轻喇嘛名叫扎西,这是一个藏民中很常用的名字。他来自山下不远的著名的桑耶寺,这座寺庙是桑耶寺下辖的,莲花生大士当年修行的洞“红岩洞”就在这里面,当地人俗称这里为“莲师洞”,藏语称为“扎玛格仓”,每年桑耶寺都要派喇嘛轮流到此修炼和管理。我猛然想起桑耶寺就是莲花生大士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邀请创建的,是西藏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寺庙,而莲花生大士也由此成为各大教派公认的藏传佛教开山祖师。在此之前,莲花生大士就在青朴修行地修炼了三年半时间,而青朴修行地也因莲花生大士的修炼而地位尊崇。
为了保护莲花生大士修行处,专门建了“扎玛格仓”进行保护走进殿内,看到四壁供奉着文殊菩萨、弥勒佛、莲花生大师等诸多佛像,但更令我们好奇的是,殿堂地面的木地板正中央,镶嵌着一块一平方米见方的菱形状的石板,黑黝黝的光滑锃亮,还用栏杆围起来。扎西说这块石板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法王的女儿莲花光公主十七岁时病故,法王很伤心,把遗体带到红岩洞。莲花生大士运用法力,把公主的神识引回遗体,又对她进行灌顶,给予《空行心滴》传承和嘱托,并授记其未来转世对佛法的无量功德。公主复生后,虔诚向佛,潜心修炼,这块石板就是公主修炼时双膝长期跪拜留下的遗迹。
这块石板就是莲花光公主修炼时双膝长期跪拜留下的遗迹大殿里面的有一石洞,洞口有色彩艳丽、雕刻精美的木门,进洞处用铁丝护栏隔离,只能在护栏外面瞻仰里面莲花生大士的塑像,这便是青朴修行地的灵魂、莲花生大士当年修行的“莲师洞”啦。洞顶石壁乌黑,灯光昏暗,冷气森森,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很难想象在这样阴冷潮湿、艰苦枯燥的山洞里,竟能修炼成神通广大、解脱苦难、悟透生死、普渡众生的仙佛之身,但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们对此深信不疑,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藏传佛教信徒不远千万里来此朝拜,追寻莲花生大士当年修行的踪迹,表达内心的膜拜与崇敬,以求来生的解脱和福报。
莲花生大师当年修行的洞穴莲花生大士的弟子贝若扎那修行洞
藏族人民是有大智慧的,他们把对佛教的信仰作为自己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自己的精神归宿和追求全部交给了佛,从而远离烦恼、淡看生死,活得简单快乐、自在幸福。外界的人称他们迷信也罢,愚昧也罢,但他们那种心中有佛的满足和幸福,却是那些自诩为聪明、沉湎金钱物欲追逐的人穷其一生也难以感受到的。
上山朝圣的信徒走出“扎玛格仓”殿门,已是傍晚时分,但依然有几批上山的信徒来到莲师洞朝拜。在下山的途中,我一直在想,修行固然是一种理想与追求,但是否都要放下一切到青朴来修行呢?如此多的人来山上朝拜,向往在青朴隐居修行的日子,但又有几人真正想留在青朴修行呢?修行其实重在修心,心有所求,何处不是修行之所?只要以修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我们的内心就会平静许多、淡定许多、达观许多。虽说青朴修行一天,胜过别处一年,与在青朴修行的人相比,别处也许只是解脱和彻悟的进境慢一些而已。但话又说回来,修行本身就重在过程,本无止境,何必急功近利、执着于快慢与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