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周围出现小颗粒是乳腺外科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这些小颗粒可能由蒙氏结节、皮脂腺囊肿等引起。准确判断成因,对保障乳房健康十分关键。
1、蒙氏结节:蒙氏结节是乳头周围正常的生理结构,属于乳晕腺,表现为乳晕上散在的小颗粒,直径约2-4mm,呈结节状隆起,颜色略深于乳晕。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受激素水平影响,蒙氏结节会变得更加明显、增大,其分泌的脂性物质可润滑乳头及周围皮肤,防止乳头皲裂,保护哺乳期乳房,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2、皮脂腺囊肿:乳头周围皮肤的皮脂腺导管若被堵塞,皮脂逐渐淤积,就会形成皮脂腺囊肿。初期表现为乳头周围的小颗粒,呈圆形,边界清晰,表面光滑,一般无自觉症状。若继发感染,可出现红肿、疼痛,甚至形成脓肿。较小且无症状的皮脂腺囊肿可定期观察;若囊肿增大、反复感染,则需手术切除。
3、乳头湿疹:乳头湿疹多由过敏、局部刺激等因素引发,除乳头周围出现密集的小颗粒状丘疹外,还伴有剧烈瘙痒,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结痂等表现。长期慢性湿疹可导致皮肤增厚、粗糙。治疗上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严重者需口服抗组胺药物。
4、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导致乳头周围出现小结节,瘤体多位于乳晕下方或附近,一般较小,常伴有乳头溢液,溢液多为血性、浆液性。该瘤体存在一定恶变风险,一旦确诊,通常建议手术切除,并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此外,乳腺癌患者若出现乳头周围小颗粒,同时伴有乳头凹陷、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需高度警惕癌细胞侵犯乳晕皮肤的可能,应及时完善检查明确诊断。
乳头周围出现小颗粒的注意事项
发现乳头周围有小颗粒时,切勿自行挤压、搔抓,避免刺激导致感染或病情加重。日常保持乳头及周围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露。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衣,减少对乳头的摩擦,防止加重不适。
若小颗粒伴有疼痛、瘙痒、红肿、渗液、乳头溢液等症状,或短时间内快速增大,需及时前往乳腺外科就诊,通过体格检查、乳腺超声、钼靶、病理活检等明确诊断。确诊为良性病变且无需手术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病变变化。
若是过敏等因素引起的乳头湿疹,需积极寻找并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更换内衣材质、避免使用含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不随意停药或增减药量。若怀疑为恶性病变,需配合医生完善进一步检查,制定治疗方案,积极治疗。
标签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