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构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劳动就业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十年来,宝安区产业结构出现很大变动,对应劳动力资源的就业状况有了新的变化,本文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所获得资料,对劳动力年龄人口、就业结构、就业人口文化素质及其变化进行简要分析,并对优化就业人口,促进宝安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丰富的输入型劳动力资源主体,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劳动力资源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国际上通常以15-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的统计口径,根据我国国情,通常以男性15-59岁、女性16-54岁为统计口径。
1、受经济发展带动,吸引大量周边省、市劳动力资源
在当前宝安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现状下,必然带动劳动力的大量增长,在本地户籍人口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之需时,外省、市的大量劳动力成为填补劳动力缺口的主体,活跃的地区经济、地区收入差异吸引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六普数据显示宝安区劳动年龄人口为3619619人(其中91.4%为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90.08%,同2000年比较,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加1427564人,增长了39.44%。大量的外来人口丰富了宝安区的劳动力资源,为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使劳动力更具多元化。近十年来周边省、市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省外流入的外来人口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湖南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江西省。
表1 宝安区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
年份
常住人口(人)
劳动力年龄人口(人)
占总人口比重(%)
2010
4018377
3619619
90.08
2000
2397628
2192055
91.43
增减
1620749
1427564
-1.35
增长%
40.33
39.44
-0.89
2、劳动年龄人口年轻化、男性比重大
宝安区的劳动年龄人口主要集中于15-39岁,占劳动年龄人口的八成以上,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结构图的峰值在20-24岁。分性别来看,女性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结构比男性还更年轻,低年龄组劳动力比重更大。
2010年宝安区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2030297人,占总劳动年龄人口的56.09%;女性1589322人,占总劳动年龄人口的43.91%,性别比为127.75,说明宝安区劳动年龄人口主要还是以男性居多。从比重上来看,2010年宝安区男性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相比2000年上升了近十个百分点,性别比较2000年上升了近四十个百分点。以前宝安区产业以“三来一补”加工装配型为主,女性劳动力需求较大。但近十年来,随着全区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等行业的迅速崛起并快速发展,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导致人口性别结构出现转变。
表2宝安区劳动年龄人口性别结构变化
年份
男性劳动年龄人口
女性劳动年龄人口
性别比
人数(人)
比重(%)
人数(人)
比重(%)
2010
2030297
56.09
1589322
43.91
127.75
2000
1025462
46.78
1166593
53.21
87.90
增减
1004835
9.31
422729
-9.3
39.85
表3宝安区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结构
年龄
2000年(五普)
2010年(六普)
人口数(人)
占比(%)
人口数(人)
占比(%)
15-19
426881
19.47
340777
9.41
20-24
705023
32.16
958805
26.49
25-29
491517
22.42
780495
21.56
30-34
289641
13.21
533389
14.74
35-39
144016
6.57
427741
11.82
40-44
60478
2.76
303368
8.38
45-49
41862
1.91
170806
4.72
50-54
24883
1.14
74410
2.06
55-59(男)
7754
0.35
29828
0.82
合计
2192055
100.00
3619619
100.00
3、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有一定提升,但总体素质还不高
宝安区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有接近六成的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其次是高中,占比26.04%,大学专科及以上的仅占11.22%。大专以上学历劳动年龄人口远低于深圳市19.72%平均水平,未形成与宝安区经济发展状况完全匹配的就业人才队伍。从比重方面与“五普”相比,低学历比重在下降,高学历比重在上升。可见,这十年间,宝安区受产业置换的带动,受教育程度低的流动人口被适当置换,就业人口素质有了一定提升。
表4 宝安区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差异单位:%
受教育程度
六普宝安区
六普深圳市
五普
未上过学
0.51
0.67
10.15
小学
6.22
5.91
初中
56
47.31
65.68
高中
26.05
26.39
20.35
大学专科
7.49
10.73
3.82
大学本科
3.48
7.86
研究生
0.25
1.13
注:数据取自宝安区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
4、劳动参与率与就业率高
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六普结果显示宝安区劳动参与率89.96%,高于全市84.79%。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就业程度的一个指标,是指在业人口占同龄(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也称一般就业率。宝安区就业率为87.09%,尽管与2000年五普相比就业率下降了3.71个百分点,但还是高出就业率70%-80%这一标准很多(据国外资料,一般经济发达国家15-64岁人口就业比重为70-80%)。就业率在十年间不升反降,主要原因一与劳动力人口迅速增长有关,二与总体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青少年人口参与工作的比重有所下降有关,在校学生占未工作人口的比重从“五普”的9.07%上升为“六普”的9.25%;
二、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就业结构有所优化
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人口质量状况,人口质量状况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状况。当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时,就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反之则会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2000年到2010年期间宝安区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优化了就业结构,提升了经济质量。
1、就业结构类型趋于“发展型”
就业结构是指就业人口按三次产业划分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态,反映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数据显示,宝安区地区生产总值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由2000年的4.15:59.38:36.47,调整为2010年的0.08:65.81:34.11;同期,全区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由2000年的2.16∶81.19∶16.75调整为2010年的0.15∶75.57∶25.29。宝安区第一、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的良好态势。就业人口变化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基本趋势一致,但是并不表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已经处于均衡状态。从理论上讲,地区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与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应该一致,即各产业相应的就业人口应创造相应份额的产业增加值。但是,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地区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首先发生变动,由此带动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就业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的错位。
一方面随着宝安区步入后工业化社会,产业结构步入调整阶段,带动就业结构改善。另一方面,宝安区就业人口的行业、职业变化表明宝安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衡量(见表5),目前宝安区就业结构类型趋于“发展型”阶段。
表5 国际通用就业结构类型判别表 单位:%
产业划分
国际通用就业结构类型判别标准
五普
六普
传统型
发展型
现代型
就业人口比重
就业人口比重
第一产业
>50
16~49
<15
2.06
0.14
第二产业
25
26~40
35
81.19
74.57
第三产业
<25
26~49
>50
16.75
25.29
2、就业人口以体力型职业为主,智力型职业比重有所提高
根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这三类职业定义为智力型劳动者,其他为体力型劳动者。按此分类,宝安区智力型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五普的10.25%提高到16.17%,提升了5.92个百分点。与此对应体力型劳动人口减少了5.92个百分点。
表6 宝安区就业人口职业构成(单位:%)
职业大类
比重
六普
五普
一、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1.55
智力型比重16.17
智力型比重10.25
二、专业技术人员
5.94
三、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8.68
四、商业、服务业人员
20.89
体力型比重83.83
体力型比重89.75
五、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0.16
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62.77
七、不便分类的其它劳动者
0.01
合计
100.00
100.00
100.00
3、制造业仍是宝安区就业的主要渠道
宝安区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仍是制造业,达到261.22万人,占全部在业人口比重达72.17%;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41.48万人,占11.46%;第三位是住宿和餐饮业11.04万人,占3.05%。上述三个行业的就业人口占全区在业人口的86.68%。
表7 宝安区就业人口行业构成(单位:%)
行业门类
就业占比
一、农、林、牧、渔业
0.14
二、采矿业
0.02
三、制造业
72.17
四、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16
五、建筑业
2.22
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37
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79
八、批发和零售业
11.46
九、住宿和餐饮业
3.05
十、金融业
0.55
十一、房地产业
1.25
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0.92
十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0.31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19
十五、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69
十六、教育
0.75
十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47
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58
十九、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0.91
二十、国际组织
0
合计
100
4、就业结构仍停留在过渡的腰鼓型状态
根据人口就业结构模型,就业结构可划分为传统的正金字塔形、过渡的腰鼓型或工字型、现代的倒金字塔形。数据显示,六普2010年与五普2000年相比,宝安区第一、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下降1.92和6.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则上升了8.54个百分点。根据世界主业发展基本规律,一个地区待工业化完成之后,从事第一、二产业劳动力必然逐步减少,第三产业劳动力不断上升,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我区正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按发展规律,从事第三产业劳动力将逐步增加。依据就业结构模型,宝安区的人口就业结构还处于过渡的“腰鼓型”(如下图),但相比十年前,腰鼓正在逐渐瘦身,有望发展为现代的“倒金字塔形”。
三、优化就业人口,促进宝安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宝安区正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宝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伴随着初中期工业发展为主的外来就业人口出路何在,要超前思考,统筹调控。必须研究并制定长远清晰的人口发展战略,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努力把产业发展建立在适度的人口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均衡的人口分布之上。
1、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主动调控人口数量与质量
人口问题不是人口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和经济问题。产业结构的定位和导向直接影响着人口的分布和规模。要从根本上调控宝安区的人口问题,需从产业结构调整上入手,通过对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行升级和转移淘汰,达到产业与人口结构在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平衡和协调。一方面,宝安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动力和阻力均来自于人,如果不实现人口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将缺乏有效支撑;另一方面,就业岗位跟着产业走,人流跟着就业岗位走,家庭跟着就业人群走,服务业跟着家庭走。人口结构优化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口结构。因此,只有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人口的数量,调整人口的结构。
2、制定与新的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政策
大量低技能劳动力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同时,需要超前制定适合宝安区产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政策。人才引进突出产业导向,优先满足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人才需求,促进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和协调互动。研究制定人才住房、医疗保障、奖励等一系列服务不同类型人才的“贴身”政策,营造活力、开放、有利于人才安心工作和生活的综合环境,形成“集聚”效应,推动各类人才资源向宝安集聚。同时,还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强化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把原产业劳动者逐步“转型”形成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劳动者队伍,整体提升宝安区的人口素质,促进宝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外来就业人口的服务与管理
宝安区的就业人口近九成是外来人口,外来就业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未来人口管理的趋势。宝安的外来就业人口达330万之多,总量很大,并将长期存在,服务管理要转变思路,要从过去的“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转变。建立健全外来就业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提升外来就业人口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管理模式,落实外来人口市民化待遇,解决好外来人口就业、就医、定居、社会保障及子女教育等问题,逐步使外来就业人口享有与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务。真正在制度设计上让外来人口带着感恩的情怀融入宝安生活,既有助于产业转型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降低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
标签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经济] [经济学] [劳动年龄人口] [产业结构理论] [第六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