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红利VS老龄化,这些问题还没有答案!_政策

首页 > 时事 > 正文
2021-05-12

发表自话题:第七次人口普查最真实数据

原标题:解读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红利VS老龄化,这些问题还没有答案!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 关不羽

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在5月11日出炉。这次人口普查,由于迟迟未见公报,在网上引起了一些质疑。对此,官方也给出了相应解释,就不多说了。

不过,公报全文看下来,就个人而言,一些热点关注问题,仍然无法从公布的人口数据中得到解答。

全面放开二孩后,政策效果到底如何?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开放二孩后,生育政策调整的效果一直是社会热议的焦点。在这次数据公布中有初步的结论。

在“年龄构成”一项中的相关数据是,“和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文字结论为“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国人口年龄构成(图/网络)

从10年数据对比看,二孩政策确实促进了少儿人口比重回升。但是,10年的对比跨度过大、0-14岁的年龄跨度过大,无法反映现行生育政策的微观影响和趋势。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出现的生育小高峰是否已经过去?生育率是否出现了回落,回落的幅度有多大?去年多地公布和报道的新生儿数量断崖式下跌,是否真实?在目前所见的宏观数据中无法体现。

历年总和生育率、历年新生儿数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这些数据才能及时正确地对生育政策做出调整,才可以对专家的预测做出评估。

2014年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教授与其学生合写的一篇论文《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主要结论是:全面放开二胎后,我国年度出生人口峰值会达到4995万。这一预测分析的后果是否发生了?这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涉及到政策决策的机制。

中国的政策决策机制中,专家的影响力仅次于主管部门,却没有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如果翟振武这样重量级的专家做出严重误判,对人口政策这样的重大决策产生了何种影响?影响重大决策的专家意见若出现严重失误,当事人应该负有何种责任,以起到警示和规范的作用?这些都需要权威数据作为验证的基础。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中有《1-12各地区分性别、月份的出生人口(2009.11.1-2010.10.31)》的详细表格,这次人口普查的最终结果,希望也会以相同的形式给出结果。

到底还存不存在“人口红利”?

另一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劳动力年龄结构涉及到“人口红利”这一重要的经济因素。

尽管这次公布的数据有“年龄构成”项目,但是这一宏观口径不能体现中国适龄劳动人口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从国家统计局过往公布的其他数据看,情况很不乐观。

中国劳动人口的主力近2.8亿的农民工群体正在“加速老化”。2017年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39.7岁,50岁以上占比重为32.7%。2020年,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1.4岁。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内,将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将退出劳动力市场。

▲图/图虫创意

令人多少感到意外的是,农民工变老的速度,超过了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水平。2019年,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7.8岁,而农民工人口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40.8岁,足足大了三岁。

“人口红利”和老龄化压力,到底哪一个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影响更大,需要进一步的有针对性的数据进行分析。

5月11日,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普查数据反映了我国人口发展中面临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等。

这些结构性矛盾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还有多少时间、政策空间以缓解这些结构性矛盾?都需要更明确、更微观的数据。只有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的细致比较,才能如宁吉喆所表示的“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翔实可靠的数据是一切科学研究、政策决策的基础。期待第七次人口普查后续的数据整理、分析和解读,能够尽快问世。

人口普查数据应该用来盘盘民生家底

就目前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分九大项,依次分别是:人口总量、户别人口、人口地区分布、人口地区分布、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人口、城乡人口、流动人口和民族人口。

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九大项基本一致,仅在项目名称设置、项目先后次序上略有调整,比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家庭户人口规模”,在这次对应的是“户别人口。”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公布后,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马建堂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民众关切的人口热点敏感问题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和流动人口规模做出了的回应,补充了相应的数据。相信下一步,对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解读、热点问题的正式回应也会逐步出台。

而且,如今有了远比十年前高效的先进数据处理技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成果开发应该比上一次做得更好。尤其是在盘清民生家底方面,人口普查数据应该得到充分的、深度的应用。

▲图/图虫创意

中国的人均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到底有多少,社会财富在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地域发展的真实差距,“吃财政饭”的人员数量、比例和构成,这些都是社会广泛关注、影响深远的数据,完全可以通过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应用,找到可靠的答案。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情况复杂,要获得权威的统计数据是一个难题。人口普查应该成为各类重要数据的汇总,以便于对过去的各地方、各部门、各领域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比较、验证和总结。

在“数字时代”,没有比数据更重要、更珍贵的资源了。错误的数据导向错误的判断,正确的数据为正确的决策打下基础。有《统计法》、《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加持的全国人口普查,应该为中国政府和公众提供最权威、最可靠的数据,以回应社会各界的关注。

标签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 [人口问题] [二孩] [老龄化社会] [人口红利

上一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来了!_进行

下一篇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1日上午公布,世界细看中国新数据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