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13年后看汶川
北川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永久保存。
这里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昔日的北川中学,全部被埋葬在巨石之下。废墟上的白色横幅上,是一位母亲写给离世孩子的第38封信。上面有她留给孩子的电话号码,13年未曾改变。
在坍塌的楼房、堆积的瓦砾边,一树樱花正在怒放。
不到3年时间,距离地震遗址23公里外的北川县永昌镇,占地3.5平方公里的新县城拔地而起。在新生广场,矗立的石碑上写着“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从都江堰到映秀,再到北川,曾经破碎的山峦披上新绿,小镇新村变了模样,乡亲和孩子露出笑脸……13年过去了,苦难依然被铭记,生活不断在改变。
山
北川多山,车蜿蜒而上,云雾缭绕。
灾后原址重建的吉娜羌寨,羌族标志性建筑碉楼高耸。65岁的羌族阿妈李慧琼家门前的梨花刚谢,桃花又开。她笑容满面坐在院里,穿着黑底红花的羌绣围裙,看着外孙和外孙女穿着她亲手做的羌绣小褂,在院里嬉闹。
汶川大地震时,吉娜羌寨71座民居有69座倒塌,26位乡亲遇难。由山东济南市对口援建,这里只用6个月就完成了震后最早建成的羌寨,家家户户都修得宽敞。耕地在地震里毁了,村民在山上种植起杜仲、天麻等中药材,山下办起“羌家乐”。众人齐心,吉娜羌寨成功创建了国家5A级旅游景点。
新生的吉娜羌寨
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1年赴四川考察,第一站就来到吉娜羌寨,在李慧琼家坐过。这里曾是全寨最火的“羌家乐”,“最忙的一天,炖了180只土鸡”。后来,为了去城里带外孙和外孙女,老两口只得把农家乐关掉,但仍时常带着孩子回家看看,“还是家乡美啊”。
和吉娜羌寨不同,汶川县漩口镇震源新村是异地重建。这里由原映秀镇蔡家杠村和原漩口镇响黄沟村合并而成,因为离汶川大地震震源最近,重建后更名为“震源新村”。爬上山口俯瞰震源新村,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川西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
马友全希望当年帮助全村的上海小夫妻“回来看看”
马友全家住着两层小楼,由广东中山援建。援建者们把木结构搭好后,勤劳的村民们自己垒砖砌石,重建家园。“党和政府给我们弄得巴巴适适的,我们没出钱,但要用自己的双手出力啊!”马友全在映秀镇阿坝铝厂工作,是个老党员,重建村子的时候,他常和村里党员一起,帮邻里乡亲背沙子、搬砖头。只用半年时间,新居落成。
马友全特别感谢上海人。地震后第一个春节,大年初二,一对从上海来的夫妻执意要捐款给他家。马友全再三推辞不成,最后收下13800元,村里69户人家,每户分了200元。
马友全说:“当时一万多元是我一年的工资了。我想跟那对上海夫妻说,我们房子建好了,生活也好了,有时间再来我们山里看看。”
水
都江堰宝瓶口下侧,古老的南桥上游人如织,桥下的岷江奔流不息。
震后一个月,党中央一声号召,19个省市“一对一”援建重灾县,30多万援建大军先后奔赴地震灾区,近百万志愿者自发前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如果说映秀、北川是倒下的废墟,上海对口的都江堰就是“站着的废墟”。城区80%的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村沿山区95%的房屋受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文物古建筑损毁率达77%。
都江堰“鱼嘴”经修复仍在使用
上海援建指挥部的会议室,当年一直摆着一件用竹子扎成的杩槎——2000多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截流江水的标志物。“指挥部用杩槎来告诫1.2万名上海援建者,要向修筑都江堰的祖先看齐,让每一个援建项目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检验。”
上海整体新建的都江堰市医疗中心,去年刚刚升级为三甲医院。“这一切都离不开上海的支援。”医院院长郑传东说,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上海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各大医院曾长期支援,“上海援建输血与造血结合,绵绵不绝。”
都江堰市医疗中心院内石碑镌刻上海对都江堰的支持与合作
在助产士门诊,45岁的护士杨秋正在坐诊。她曾是都江堰市向峨乡卫生院护士,在地震中失去了女儿,送走女儿的她强忍悲痛坚守岗位,一天走几十公里,走家串户消杀、发药。第二年,她被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授予“南丁格尔奖”。
许多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人,都愿意跟她倾诉。“我们有同样的创伤,可以彼此理解,互相安慰。”地震后,杨秋又生了一个孩子,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她的鼓励下,许多失独家庭也成功再生育,有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去年疫情发生后,杨秋曾向组织申请赴武汉前线抗疫,还写下了入党申请书,成了一名预备党员。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共有13位医护人员赴湖北支援,郑传东说:“大家共饮一江水,命运相连,携起手来,没有过不去的关。”
树
两棵桂花树,在都江堰市七一聚源中学,迎来又一个春天。
校长付存涛告诉我们,这是当年两位上海援建者种下的。“他们的婚礼就在我们工地上举行,种下这两棵树,是上海和都江堰友谊的见证。”
一走进七一聚源中学的校门,就能看见“铭记党恩”四个大字。地震中,聚源中学有283名学生和6名老师罹难。震后,学校异地重建,靠的是7000多万元特殊党费。
七一聚源中学教学楼上镌刻“铭记党恩”四个大字
“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付存涛说,“党中央一声令下,板房学校7天就修好了,上海的援建团队也来了,我们的校园,拥有全国一流的硬件,抗震设防烈度达8度。都说都江堰,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
校门两端如同火炬和旗帜,脚下的灰砖和红砖,让人联想起中共一大会址,那是上海石库门的色彩。上海的援建者们还从一公里以外的老校址移植来了8棵高大的银杏树。“这是生命的传承,也希望学生们能在新的学校里更好地茁壮成长。”
走出校门之时,方见学校铭牌背后的文字——铭记党恩、感恩社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付存涛说:“希望每一个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永远记住这句话。”
情
2000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游客络绎不绝。
票房铭牌上明码标价,这一5A级景区门票价格80元——唯独对上海人例外,持上海身份证,和本地居民一样,享受2折优惠。
当地人说:“上海援建都江堰出了那么大的力气,要铭记,要感恩。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嘛!”
门票80元的都江堰景区,凭上海身份证只要15元
如果说灾难激活了一个民族最强烈的情感,那么灾后漫漫重建,则把这种情感从“非常”融入进“日常”。
2018年,曾参与地震灾区抢险救援的上海长宁消防救援支队指战员季刚,很想回去看一看,在网上一搜索,发现原先的地方早已大变样,“都不认识了”。
线索只有当年抢险时留下的一张照片。照片的背景里,有一块建材销售的广告牌,上面留着一个手机号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拨通了上面的号码。对方听明来意,激动得在电话那头喊了起来。
他邀请素未谋面的季刚“无论如何都要回来看看”,看看曾经破碎的城乡呈现怎么样的新貌。
当年19岁的季刚(右侧)在地震灾区埋头救援
季刚到达成都时,这位陌生的本地人干脆从都江堰开车赶去机场迎接,一路陪着季刚寻找当年的点点滴滴。后来季刚才知道,他早就不从事建材销售工作,这次是专门请假来陪季刚的。
这段陌生人之间的交往,让季刚感怀:一个民族同生共死、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一个国家举国携手、风雨同舟的力量倾注于此。“这就是中国人最强大的力量!”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标签组:[地震] [汶川] [都江堰] [都江堰南桥] [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