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双创工作上高屋建瓴?_创业

首页 > 财经 > 创业 > 正文
2021-05-11

发表自话题:人生就像泡沫

原标题: 如在双创工作上高屋建瓴?

深蓝会——专业技术运营

“回首双创来时路”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4年9月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来,经过4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辉煌的成绩。

2018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第5个年头,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周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非常有必要“回首来时路”。

有人一遇到挫折就会唱衰“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说出“创业毁了很多人,创新哪有那么容易”的论调,其实这些论调也许是在一些现实的基础上所感受的观点,但是在整体上没有理解“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深层次的含义与价值。

双创的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

(1)“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是中国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路径选择;

(2)是认可“企业家精神”的具体落脚点;

(3)是跨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力措施。

创业也需要去泡沫

2018年,应该进入双创的分水岭,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创业需要更加的精准、更加强调效率、更加的务实。用一句话描述这个场景:也就是创业者需要通过精准的配置资源,优化执行过程的效率,根据自己的能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窗口期内,完成阶段性的任务,这就是阶段性的胜利。因此,创业需要进入“有序与高质”双重的局面,才能够存活下来。

创业上半场的态势,使得很多的巨头、独角兽横亘在我们的面前,使得接下来的创业,具有三重属性:更加的强调竞争,更加的强调出奇制胜,也更加的强调睿智的选择“突破点”,才能够有效的突围。谁能在“大象越来越胖”,巨头包养了绝大多数“明星般的创业新生儿”的局面里,在“竞合”的游戏中,活下来并胜出,一定是“新时代最强音”。

2018年,创业进入分水岭,需要更加的冷静,需要去泡沫,要让那些只有PPT的创业者消停一会儿。上半场创业者的错误形态就是大讲“概念和生态”,纸上谈兵式的“风口论”,不是务实、高效的推动创业,而是满满的“套路”,玩的是“击鼓传花”的游戏,这些都会吹大泡沫,容易破灭,导致业毁人亡。很多在PPT上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在现实中并没有找到落地的合作伙伴和实现的落脚点。

深蓝会——专业技术运营

双创的大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最近大家对平台、生态、商业模式、互联网+这些概念,好像缺乏之前那么极大的热情,好像对人工智能这些技术越发感兴趣,确实在创业的分水岭,技术变得更加重要。

商业模式可以通过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式,跑出一个清晰的模型,具有复制的基因后,资本就成为其发展的关键,所以说好的商业模式是可以通过各种资本手段来实现,但技术的积累是需要时间成本的,光靠资本的帮助远远不够。

很多的技术创业人,不研究商业模式就是因为他的技术迭代根本没有商业模式迭代的快,商业模式迭代起来很快,但是他的技术可能在各种技术路径的竞争中,已经败北下来,还没有经历商业模式的竞争,就已经注定失败,所以说技术的竞争更加的隐形与残酷,商业模式的竞争更加的白热化与焦灼,最后拼的就是钱多,能抗。

创业需要进入高效与高质的阶段,伴随着品味在崛起,中国的中产阶层开始愿意为工匠精神买单,产品也需要符合消费者的审美,才会被消费者接受,2012年左右,满大街的LV盛行的迹象,在2015年以后,开始好转,开始有很多潮品牌的出现。

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产业起于短缺经济,再到奢侈消费,回归到人的品质追求,其中伴随着经济高速的增涨,在经济增速下降的语境中,孕育着一种的理性的回顾,不失是一种正在的价值。

随着国家加大金融风险的控制,各种资本“长袖善舞”的套路会被限制,各种借壳、买壳、卖壳、屯壳的手法会被监管,国外买买买(收购)高科技、高效率的金融与保险机构,应该是监管机构认可的,高科技是创新驱动所必须的,高效率的金融与保险机构,毕竟会带来“钱廉效高”的美事,但是以傻搏傻的买,受到监管机构的严控,不要再犯日本人三十年前犯过的错,去买楼、买海滩、买酒店、买电影院、买足球俱乐部,这些资产里面孕育大量的泡沫。

之前经济还一直讨论“大象快跑”,现在大象不仅能够快跑,而且是上下通吃,不仅仅把肉吃了,而且把汤也喝了,这种吃法和吃相也确实是现在创业的残酷物语,大象不减肥,越来越肥。

因为2017年,全世界出现的500家独角兽公司中,有300家是这8家公司投资的,他们不但控制了我们的时间,控制了我们的社交,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即将控制我们的未来。如果有一天中国BAT加上美国谷歌、微软、苹果、Facebook、推特,8家公司找一个小镇开一个会,世界会怎么样?会非常不太平。

但是,全球中产扩容受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篱笆越来越多,现在很多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就干两件事,第一件事在自己国家的边上加紧盖篱笆墙,第二件事是加紧印货币,这不是一个优美的格局,这样的格局亟待打破,但是现在好像并没有什么良策来应对。

美国继续骗钱、挖坑、找麻烦,事实上,特朗普很可能成为第二个里根。至少他干了两件靠谱的事,第一、在访问中国前,修复中美关系,从中国拿走了2000多亿美金的订单,订单到手后,又干了一些“不算朋友”的勾当;第二、推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减税计划。

新兴产业和新技术的培育需要耐心,因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都是一个曲线的过程,不是线性的,就像新技术的诞生,从idea开始,经过实验室的阶段,经过产业、资本投资,最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产生,这样的过程也是曲线的。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有率先尝试的失败者,但是为整个行业的前行,探索宝贵的经验,就像中国第一家失败的互联网企业,瀛海威,这家企业为整合行业的发展贡献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任何一个新生的事物,都会经历初期的启动,后来达到期望值高峰,然后幻灭,低谷,就像2000年出现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人工智能也是这样,再接着领悟的爬坡,开始不断地盘整,最后效率的饱和,变成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东西,大家已经习以为常。

深蓝会——专业技术运营

政府和社会都要有耐心

对于双创工作,政府和社会都要有耐心,创新与创业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培植创新与创业的生态体系,所以国务院在2017年的7月份,也出台了文件,将创新创业工作更高的水平推进。中央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的会议,也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促进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上水平。

我们相信随着政治周期的延长,只要政府一以贯之的将双创推进到底,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就一定能够进入更高水平发展。

对于双创工作如何上水平方面,深处双创大潮之中,我们对双创工作感同身受也情有独钟,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与走访,我们认为未来的双创态势给出3个基本判断:

(1)双创工作“蔚然成风”到开始要“提质增效”的阶段;

(2)双创工作从“单兵作战”开始进入“协同作战”的阶段;

(3)双创范式从“资本撬动模式”开始进入“技术融合模式”的阶段。

冒险也需要操作系统

有的所谓引领变革性的产品与技术在用户数量上有可能是寥寥无几,所描绘的生态和场景或许在5年、10年甚至更久之后才可能实现,也有可能实现不了。

其实菜鸟都在谈行业有多大,但行家都在说自己碗里有什么。虽然,我们需要一个长期发展计划和具有远见的项目,但是也需要找准一个突破点立争突破。

不要都学现在的路演套路,都先谈及自身一个技术生态的进展,并赋予巨大的商业想象力,然后阐述未来方向,强调自家在此方面的大格局和大变革,以及能够想象到的应用场景,但就忽略了商业变现的艰难困苦和落地执行的明确路径。

现在迭代速度太快,导致很多人应接不暇,产生了很大的焦虑,吴晓波曾经说过,焦虑往往有三个来源,不确定性、比较和选择。

不确定性是客观的,比较和选择是主观的,我们如何找到“在不确定性”的世界活出精彩的“操作系统”,需要我们做两件事:

(1)明白自身的优劣势,找准了定位切入,才能够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定位》这本书会被称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观念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2)成功需要积累,没有太多的捷径和秘诀,但是需要搭建通向胜利的“知识框架”,将平时学习的碎片化知识,镶嵌在我们搭建的知识框架上,我们才会避免碎片知识所导致的消化不良。

实际上,“计划跟不上变化”已经成了大部多人对自己“严重缺乏整体性策略性的创业路线图规划”找到的最大借口,也将面临很高的失败风险。所以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不确定性很大,需要的学习过程也长,犯错的机会多,因此代价也较高昂。

本书在分析现有市面上的创业书籍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几千例创业项目,经过深入的分析,总结出创业的爆发力体系,按照我们的实践方法,经过系统的学习,掌握正确的市场进入时机,就一定有很大机会获得成功。

创业的整体规划与做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相互关联的,因为企业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企业问题=员工价值=个人的规划,所以在参考企业整体战略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虽然创业,需要冒险精神,而且冒险是一种特定的创业人格,但是冒险精神,必须在创业者的综合能力、创业的时机选择、创业精神的高水平发挥、创业策略的研判拟定、经营模式的优化设计、创业过程的风险控制与效率管理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搭配前提下,冒险型创业的成功几率才会增加,成功所得的报酬也会惊人。

要记住,我们所面对的今天,无论好坏,都是我们过去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

我们不是过度关注计划本身,给自己构建了一条精细无比的创业道路,而是构建自己整体的创业方法论,以至于可以从容的应对各种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对未来一定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的预防。

我们创业不是为了规划,也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毕竟我们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活着,但是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来修炼我们。

不再陷入迷信互联网的境地

2009年,在网上获得一次点击的获取成本是0.1元,花上10元,就能够带来5-6个客户,2014年,获得一次点击的获取成本已经达到5元,要花50元以上才可能带来一个客户,再加上物流成本,在线上经营的成本越来越高,闯线下,就成为现实主义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应该不再谈互联网+的概念,而是把互联网真正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来自三个方面:资源的整合,效率的提升以及长尾效应。

互联网通过生态群落的构建,打造围绕细分行业的生态链,集聚行业资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互联网通过信息透明度的增加,减低信息沟通成本,减少信息外泄的风险,提供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有很大的助推作用;互联网同社会化营销的手段,集聚海量的散户资源,形成长尾效应,是切实可行的。

互联网思维一定程度上就是数据思维,黄仁宇说:“中国无法从数字上管理”,“人治”到“数治”,需要技术的支撑,更需要思维的提升。

仍然要与恶习做斗争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描述过一个管理学上积重难返的现象,就是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6遍桌子,他们一定会一丝不苟地擦6遍,而让我们中国的员工每天擦6遍桌子,他第一天会擦6遍,第二天也会擦6遍,可是第三天就会擦5遍,第四天可能只擦4遍……。

在管理方面,很多领导面对员工的这种积习难返的弊病,虽然明知道有诸多不好,但却没有能力去改变这样的现状,在管理方面,向下坠落的力量永远是强大的,很多的制度本身就是让人“膈应的”,所以在执行方面,要养成一个持续的习惯。

“任何一种行为,如果持续7天,可以进入一种状态;持续21天可以养成一种习惯;持续90天则可以固化一种习惯。”

选择创业人生的朋友,一定要有绝对的勇气,绝对的才干,绝对的幸运,去打造一个万劫可复的创业人生。

虽然你现在到任何地方,看到很多创业的标语,大街小巷被各种创业浪潮弥漫,创业越来越像是一场集体的行动,但是越是这样的时刻,我们越发要冷静,不要被外界的因素裹挟,不要淡忘自己出发的真正目的,这个真正的目的一定要是一种信仰。

如果你创业仅仅是源自对财富和名声的渴望,可能你会事与愿违,但是如果你是因为热爱,是因为信仰,也许你才能够在创业的征途中坚持下来,熬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境地,不是真正的热爱创业,很难有顺利过冬者,也就感受不到“万劫可复的创业人生”的美妙。

现在谈创业的人太多太多,教创业的人也非常的多,我有时在想,创业的能力是教出来的吗?

创业的能力应该是在实践中磨炼出来的,所以我最近在写一本书以我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的心路历程为素材,通过系统性的归纳与演绎,努力为创业者打造一个可操作性的系统,以系统的视角,还原万劫可复的创业人生。

创业之前,在思考层面,一定要进行两种层面的思考:

(1)对具有爆发力增涨的行业进行深度的分析;

(2)认真在思想上,进行一场悲壮的行军,认真梳理出,行业的起伏与喜悲,尤其要构建一个最具悲剧色彩的失败原因分析逻辑,可以随时勾起了你不愉快的回忆,起到警觉的作用。

任何产业都有悲剧色彩的故事,这些失败是非常值得深度分析。

虽然我们早知道在现代社会中竞争,非常残酷,甚至有些冷漠,真正面对时可能还不太轻松。残酷似乎是商业的唯一物语,“百密而有一疏”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成功是“非正常”的实践,只有确保每一步都没有大错,也没有很多步小错的积累,才有可能不失败。

梦幻只存在于电影、小说和戏剧里,在光怪陆离中,我们往往分不清哪些是真情?哪些是套路?也许很多的仅是逢场作戏,让我们会迷失自我。

创业都是回归到市场和客户

创业一定是缺乏安全感的,但是缺乏安全感往往是最大的力量来源,时刻提醒自己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双创浪潮强调创新无可厚非,但是创新不单单是发明专利,不单单是核心的技术创新,创新的本质是资源要素的整合与分配,所以创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关键的两点,一是洞察消费者需求基础上的产品打造,二是建立在时刻强调效率与效益的整体综合运营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技术人员创业会迷失的原因,技术人员创业会高估自己的技术,低估风险的存在,没有形成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任何的创业都是回归到市场和客户,即使我们能够面对面的与客户进行直接的推介,有时效果都不会太好,更不要说发一篇10万+的微信公众号推广软文就能带来很好的转化。

我们要分析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客户不太容易被说服,根本原因是他/她缺乏对产品的先验性价值,因为有些产品,用户在使用之前,没法判断其质量或者无法感觉产品与现有的先验性有哪些提升,从而阻碍了产品的推广,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客户的评价信息的引导对于产品的销售有很大影响的原因,至少产生了别人用了都说好(或者说不好)的先导性意见。

这个年代不仅仅有创新链、供应链和资金链,还有很多层的鄙视链,因为任何赛道,任何创业,最后都会分层,就会导致无形中产生了客观存在的“鄙视链”。鄙视链逻辑粗暴,却普遍存在,有一定的社会土壤和心理因素支撑。

创业赛道,我们每个创业者都不想在鄙视链的底端存活,都想跃迁到食物链和话语权的顶端,那就要求创业者要快速的获得整体的“行业认知”,而不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朦胧感。

虽说我们活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充裕,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应该越来越少,但是我们仍然被痛苦的“折叠”,你是看到了世界,世界却看不到你;你是客观从平台上找到了便捷性,你以为平台会成就你,其实几率最大的是你在成就平台!你是学习了很多知识分享,但是却让你消化不良。

是互联网让你心智不成熟?还是你一步步摧残了互联网的信息对称?

人性是无法跨越的屏障

在创业的生态中,其实人性是无法跨越的屏障,利己主义的社会风气毕竟存在,如何让活在商业扭曲力场中的创业者,找到通向成功的路,需要更多的勇气与坚强,生活不相信眼泪,商界更不相信眼泪,但是仍然阻止不了很多创业者会抹眼泪,因为很多的戏剧情节忽略了细节,创业征途中出现诸多的挑战,也是让我们强大的机遇。

人与人的差异,就在于是否认清并接受这一点,接受挑战,最终也会在挑战中成长,一定程度上,一个人综合实力强大的程度,也是他/她能克服各种意外情况、依然执着抵达终点的程度,创业就是一次次直面撕裂、重塑、然后走向更加强大的过程!

技术人员创业,往往缺乏读懂人性的基因。

技术人员应该专业属性的原因,聚焦在技术的攻关,在核心的技术参数指标的优化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是任何技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回归人性的本源,洞察市场的真实需求,才能够将技术形成服务的力量,达到“技者仁心”的格局。

创业需要持续的学习

商学院更适合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到商学院更进一步,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维体系,结识一些新的人脉,再次踏上更高的征途。

商学院的氛围就应该是把自己打扮成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善于制定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预测和标准的商业计划,按照盈利预测,并以公司上市为目标。

创业教育往往不是循规蹈矩的知识,创业者学会的知识应该介于常识与幻想之间,如果你按照常规路径去走,创业很难成功。

如果你总是幻想,不切实际,那么幻想肯定破灭。创业者需要学会的是在不确定性中,迅速的研判,决定突围的方向,组织力量,高效的推进,取得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成功。

商学院着迷于按照标准去衡量,而创业者要学习的往往是非线性的知识,比如会讲故事,善于收集信息,会抓住机会,善于创造氛围,营造创造力最大化的氛围,一切看起来是不可量化的,做到的都是与众不同的,过程总是让常规思维的人,觉得不太靠谱,但是最终的结果看上去确是可靠的。

商学院的课程体系与创业学院的课程体系,30%应该有重合度,但是70%应该有差异性,创业是在开放的环境下,循环往复的优化,具有“指数级”增涨的活力。

我在商学院也讲过课,也给创业者上过课,但是我更喜欢给创业者上课,就是因为真正的创业者具有那种“万劫可复的姿态”,要成为这样真正的创业者,最需要养成的能力是快速的,持续的学习。所以,创业就要从改变自己的思维开始,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难在需要琢磨出一条正确的路,并在这条路上,奋力前行。

下半场创业亟待让“操作系统”升级

这个年代每个人都很聪明,但是认知层次的差异导致现在最大的成本是沟通成本,存在很多“鸡同鸭讲”的现象,每个人看似好像懂了,但是仍然一做就错。

在这个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优秀的投资人的做法,他们都是像行业高手学习,而且是快速获得顶尖高手沉淀多年的“行业认知”,迅速就融入行业发展的整个语境,这样投资人才能够与创业项目基因匹配、灵魂共振,同命运、共呼吸。

所以,我最近在写一本书,希冀能够给你的创业带来“操作系统”的升级,让你变成了一个更好更强大的人,那就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

我们要建立商业的双螺旋DNA,双螺旋的一条链是战略能够保证做到长久发展。

双螺旋的另外一条链是战术上,还能够实现细水长流,但是不管怎么样,任何的创业,都需要构建“品牌内容运营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和运营推广能力”的三合力,所以创业过程中综合型人才才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的思考还要建立在人性洞察的基础上,至少你的产品和服务要让让客户觉得值得,如果还能在你的产品和服务中体验到“占到便宜”的感觉,那就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创业。

深蓝会——专业技术运营

“出世与入世”的平衡

任何一场人生都是“出世与入世”的平衡,入世就是要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世就是要“无为而至、无欲则刚”,创业同样也是一场“事业与心灵的平衡游戏”,任何时候,都要处理好“进攻和退守”的分寸,稍微拿捏不准,就有可能失败。人的一生要学很多的有用之学,也要学很多的无用之学,有用之学关乎我们的生计,关乎事业的功名利禄,无用之学关乎我们的灵魂和远方。不仅有现实的苟且,还有诗歌,远方的田野,一切的美好都是应该值得追求的,风花雪月也许与创业征途的满满鸡血毫无关系,但是这些无用之事与有用的付出与坚守,才可能构成一个我们心灵完整的归宿。

实际的操作过程都会遇到很多的现实难题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为什么很多的道理给实际的指导作用会弱化,因为理论往往简化了过程,忽略了其中关键的思考,就是为什么当时会有那样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出发点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激发的?

实际的操作过程都会遇到很多的现实难题,稍有不慎就会在劫难逃,事业与文学之间是天壤之别。我们知道破碎后的悲情,可能换来文化作品的千古流芳,但是创业失败,破碎后的重构以及重组,才能够建构一个新生的融合的世界。

逐步与未来需要改造的世界步伐一致,同频而动,才能够进阶到高位而动,振臂一呼,就能够发挥出资源集聚后,指数级增长的势能。

向死而生:面对不确定性未来的正确姿势

向死而生是指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生命如此,企业也是如此。

1994年,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合著《基业长青》,他们对18个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公司作了深入的研究后,提炼出11条标准。《基业长青》卖出了数百万册,二十年后,这18家企业有一半陷入了困局 。生死是一种代谢,无论是从物理学还是生物学的角度,都是如此。

对创业者来说,失败就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这实在是一件让人遗憾但却毫不可耻的事情,它们会与商业中那些伟大的创新和冒险一同出现。

一旦,我们养成在向下坠落的过程中,组建应对的策略,并且成功应对,我们就能够挽狂澜于既倒。

张瑞敏在谈创业时,讲了一个比喻:创业就是从悬崖上跳下来,在落地之前,组装好一架飞机,然后驾驶着这架飞机向新的方向飞去。人生就是这样,不逼到绝路,谁愿意去创业?

创业就是一种置死地而后生,在绝地的奋起反击。

需要熟悉可遵循的方法论:创业之路,一经踏上,即永无止境。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界限就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看起来很简单,但你要突破这层窗户纸,难度比你想象还大。

创业想要成功,必须先有一个不偏不倚的认知,这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思维视角。

聪明人很难成大事,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没有谦卑的心态。

创业不可控性远远大于你自己的认知,所以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企业经营哲学,重塑企业文化,升级管理系统、增强造血功能,让企业在困境中能够从容应对。

深蓝会——专业技术运营

创业的人生就是万劫可复

创业需要内心强大,行谦虚之态;理直气壮,但心怀敬畏之心。

我们在这里所讲述的创业,其实是一个“泛创业”的概念,只要你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立志闯出“一番新的天地”,并付诸实践,通过自己的谋划与执行,开创出不一样的事业局面,都可以称之为创业。

我们传统文化所讲述的“三十而立”,在这个年代“立什么?”是每个需要面对的人生问题,至少每一个到三十岁的人,要立“创业之心”,就是要立下“开创出不一样的人生格局”的奋斗之心。

创业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难题与困难是在所难免,除非遇到肉体消亡的灭顶之灾,创业的人生是万劫可复的。

一个你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人生:漂亮的人生就是“万劫可复”。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这就是漂亮的人生。

深蓝会——专业技术运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标签组:[创业] [技术创业] [双创] [创业能力] [互联网创业] [互联网公司] [高屋建瓴

上一篇绝了!澳洲出现史无前例盛大游行!数十万人围观!350人的未来被改变_老公公

下一篇50部经典言情小说推荐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