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的年轻人,用照片记录时代泡沫

首页 > 旅游 > 正文
2021-05-11

发表自话题:人生就像泡沫

本文来自公众号:理想国imaginist(ID:lixiangguo2013),题图来自原文


上世纪80年代,小林纪晴离开家乡前往东京学习摄影。1986到1989年的东京,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是整个城市臣服于泡沫经济的高潮时刻。此时的小林纪晴,是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地方少年,没有家乡,没有未来,东京不属于他,才华和成功也不属于他,正处于二十多岁最真空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他用相机记录了东京的时代风景:抽烟的大人、没有工作的战俘、随便就可以出国旅行的情侣、为了赚钱可以随便退学的大学生、在电子相机的冲击下失去工作的摄影师、在疾驰的电车上撞入眼帘的落日……这些景观辑成《写真学生》一书,成为对那个时代的生动记录。



小林纪晴 摄


彼时的中国,相比于日本的经济泡沫,正处于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时期。小林纪晴在1994年来到上海时,曾用镜头记录下当时的上海:“整个城市就像施工现场一样,街上总是吵吵闹闹的很有活力,正处于戏剧性的发展阶段。”(详情:一个日本人25年前到上海,拍下罕见旧照:这里脏乱、萧条,但未来会很厉害!)


近30年后,经历了戏剧性发展的中国社会,不知曾经或正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观?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们在微博发起 #20岁离开家乡后拍到的都市景观# 话题,期望能用这种方式,如同小林纪晴在《写真学生》里讲述的20岁时的经历一样,记录分享个人镜头下的社会变迁。


小林纪晴 摄


城市篇


石家庄 “总有落日从平原沉下来的时刻”


@小鱼不下雨


石家庄真的是个特别描述不出来的地方,照片拍了几十个G,仿佛把这里的一切都记录下来了,却真实地感觉到自己完全游离在这座城市之外。公园里吹笛子的老人,天桥下摆摊的妇女,甚至是街边捡垃圾的老人都流露出来一种特别自如的感觉。




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容的做着他们该做的的事情,满载的幸福感,但是那种幸福感又是与你无关的,如果你足够年轻,就还需要为生活匍匐,姿态一致,心态却和拥有幸福的人不一样了。不过总也有些落日从平原沉下来的时刻,知道自己来过的意义,无谓再提,总之往前才能冲破这眼前的一片沉沉雾霭。




重庆 “被大桥可摘星辰的高度吓得腿软”

 

@予不名


重庆是我除了老家以外住过时间最长的地方,基本每年寒暑假都要回来这里一趟走走看看观察一下城市的生长。有个朋友也喜欢摄影,我们经常一起在水泥森林里漫山遍野地扫街,探索地图上的陌生之处,拍照的时候我们在朝天门大桥上,他就在我旁边不远的地方。




现在在任何地方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时,那天阴沉的雾、湿冷的空气会重新回到脑海里某个地方,如再现一般。我还记得朋友朝江水豪放地吐了一口飞痰,我走到栏杆边想看看飞了多远,结果被大桥手可摘星辰的高度和汹涌的江水吓得腿软。









深圳 “等到赚够了钱,他们就会离开”

 

@二小洞


因为男朋友在深圳工作,所以前阵子去深圳的城中村生活了一段时间。在广州读书呆了五年,但从来没有去过深圳,不可思议的房价让我对这个城市有很大的偏见。




深圳的潮湿黏热渗透到每个角落,街上随处可见“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标语。我喜欢城中村街道上形态各异的椅子,他们突兀的站在那里,却又最符合街道的气质。



深圳城中村的夜晚有奇特的吸引力,但我并不能说清楚究竟是什么。我和一些夜晚活动的人聊天,有独自经营24小时水果店的老板,有十一点才吃上晚饭的外卖小哥,有凌晨一点开始营业的炸油条夫妇,每个人的故事都很精彩,每个人都有一个大大的世界。


大家告诉我早晚有一天,等到赚够了钱,他们就会离开深圳,回到老家,有人说下个月就走,有人说一两年之后,有人说再等等还要再努力拼一下。




“人们想心事的时候并不知道那些东西都写在小纸片上从脑子里飘出来了,像印钞机,又像雪花,街上到处都是,公园长椅上是重灾区。”男朋友这样对我说。



广州 “我不能永远停留于此”


@牧群王子


17岁离开河南小城来到广州读大学,从此失去了对季节的感知。


 一开始总在无穷无尽的夏日里焦躁不安,后悔自己没有去北京,后来慢慢被它的温柔安抚,习惯了煲汤、听粤语、欣赏台风、对抗潮湿、FMCG、开车去郊区觅食、还养了一只广东猫。


刚毕业挣扎于生存问题的那两年,我根本没拍出什么像样的都市景观——对自己都还没理解透彻,只是慌张地在这座城市里跑来跑去。我入读新闻系的那一年,新闻业已经开始衰落了,如何才能找到一份令写作者有尊严的工作?




后来,总算是把自己稳住了,大口大口地吸了好多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现在虽然已经离开,还是对它保有浓郁的、遥远的爱意。我不能永远停留于此,偶尔做个绿油油的梦就很好。





@白扯蛋儿


广州,文化多样性造就这个改开前沿城市的独特个性与魅力,市井与前卫并蓄,豪华与逼仄共存。每一张面孔,每一处角落,均呈现出不同的精神样貌和世俗风情。 






台北 “想起来都是意犹未尽的渴”


@star星沉海底


20岁大三,台湾交流。一个新闻专业还去学了配音和犯罪心理(不知道想用来干嘛)。想想,所有的事情都新奇有趣,陌生的城市有种特别的魅力。身在局中的每一天,倒是很难觉察这一点。水不够凉,气泡太少,想起来都是意犹未尽的渴。




找照片的时候发现,作为跨年记录,居然还写过下面这些东西,也是有点点羞耻:


我變得越來越喜歡五顏六色的東西;喜歡從沒有嘗試過的新奇的東西;我還知道了一些東西,留下來更多的問號……但我想這樣也很好,不知道自己這一年所做的事情是不是都合理且正確,但是好像再一次我還是會這樣去做。所以,朋友,今年你干得挺不错的啊。





 “所有通往地狱之路,原先都是准备到天堂去的”


@刘昭廷


这里是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个没有资格存在色彩的地方。因为前两天在读《奥斯维辛》,所以回想起在克拉科夫的所见所闻,感慨良多……




十几年前,在我还是一个初中生时,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当时不是太能理解为何一篇不是新闻的报道可以获得普利策奖,直到现在我终于亲身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


关于人类悲剧的控诉与铭记从来都没有缺席,这样的场景我也并非首次身临其境——我曾站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前失声痛哭,也曾在金边吐斯廉屠杀博物馆内被人性的疯狂惊得目瞪口呆,更不必说布达佩斯恐怖之屋看到法西斯长枪党与斯大林主义者看似南辕北辙却又殊途同归的可笑,与从柏林墙遗址公园到恐怖地形图对荒谬却可怕的民族狂热与疯狂的思考,然而这一切都无法与奥斯维辛带给我的冲击与震撼相提并论。






我不是犹太人和波兰人,所以即便是如此悲惨的事实摆着眼前,所产生的共情效应也不可能比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带给我的震惊更大,所以这一次没有嚎啕痛哭,只有更深的思考!


今天当我们谈论历史上那些可怕的罪行时,我们总是喜欢寻找罪魁,为所犯罪孽付出代价是天经地义,但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程显然不止于此,这里最初只是作为普通刑事犯的劳改营,却伴随战争的疯狂而变为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罪恶的杀人工厂!



但更令人难以置信且震惊的是,系统性的种族屠杀居然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原因而被提上日程,这种极度扭曲的价值观指引下让犯罪者在实现逻辑自恰的情况下把人变成野兽的“洗脑”才更让人感到不寒而栗!这让我想起了纳粹宣传的旗手戈培尔的秘书冯奥芬。在接受BBC媒体人劳伦斯里斯采访时说的那句话——“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我在第三帝国的经历,我会说——天堂。”


这值得人们深思……


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营房之间,只有两个感受——恐惧与愤怒,然而事实上当年的纳粹也正是利用了这样的两种情感让整个日耳曼甚至欧洲都陷入了激进的疯狂——对犹太阴谋家的恐惧转换成了对整个种族的愤怒,并最终让所有人都沦为了罪恶的推手——纳粹的稳固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建立在这种全民路西法效应的疯狂之上的!



现在再回顾那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感受到记者对世人遗忘的隐忧,对人性极恶的恐惧,和对人性救赎的追问,正因如此,这个地方不再有新闻便是最好的新闻!


尽管从科雷马到吐斯廉,从乌干达到卢旺达,从波斯尼亚到叙利亚,这种“累积式激进”的悲剧一再上演……但是,我们仍然希望,有朝一日,不仅仅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而是这种人类的悲剧再没有什么新闻!



人像篇


城市里的人,没有人指路,静默地把日子过下去


@咔嚓先生


今年也是离开家乡第10个年头,5年前接触摄影,去年玩起胶片,当我拿起胶片机穿梭在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每一下快门都定格了时间,底片在显影剂的化学反应下成像,拼凑成我从取景框对这个城市的认识,感谢出现在镜头前的每一位,你们让我明白了一个词:生活。












“屈从的人是顺水,自尊的人是逆风”


@刘维羽

图一夫妇虽然踩着单车,坐在后面的妻子满脸的笑容与依靠在丈夫背后的幸福惬意,触动了内心我赶紧抓拍;



图二晚上9点城市的环卫工在清扫垃圾后坐在路边休息,可能想念手机那头远方的亲人;



图三这位阿姨身上担起的生活压力,让她急忙忙想把废品买掉赚些钱;



图四在红绿灯路口看到搬运工愁眉苦脸,好像郁闷今天还没人叫他拉货而没收入苦恼;



图五雨后的小巷母亲带着小孩,灯彩映射湿哒哒的地面,把艰苦的居住环境刻画出来生活不易;



图六的大叔看到我拿相机拍他,回头微微一笑对着镜头,小贩的生活也是艰苦但对生活还是要面带微笑;



图七红灯所人停下来让车辆行驶,一位送餐小哥勇闯红灯争分夺秒把餐送达,绿灯的汽车行驶和红灯的电动车行驶互相对比,两种生活;



图八远处的资本大楼下,有人西装革履下班开汽车回家,有人衣着简陋骑单车回家;



图九远处的高楼大厦和近处的城中村鲜明的对比,万丈高楼平地起也离不开农民工的汗水,城市建造者。




“我不懂它的语言,它不懂我的沉默”


@莫尔索的枪


图1 在通往朝天门市场的梯坎上,一位不知在踌躇些什么的大叔。



图2 雍和宫大街,一个男人在繁忙的通勤时分坐下休息了起来。



图3 看到成都文殊院外墙上赫然写着“人类”,我耐心等待拍下途径的各色行人。



图4 泰晤士河畔,一个青年抽着烟,眼神超然仿佛世界的局外人。



图5 北京有着丛林之象的大路口,行人等待时环伺左右,想着上了人行道该如何自保。



图6 小男孩和他身后象征大英帝国往昔辉煌的贝尔法斯特号一样郁闷。



图7 一位中年女士正要探索陪弗洛伊德度过了最后岁月的秘密花园。



图8 滑铁卢桥上看到好似舞台剧的一幕。



图9 圣诞期间,一对父女坐在灯火辉煌的伦敦之外,他们不在乎。



事件篇


捧着一本书,不知不觉间抵达终点


@daidaidaiying


最初,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看书是因为通勤时间长,不拿本书实在太无聊。慢慢地,这成为一种习惯,早晚高峰的地铁上,不管多拥挤嘈杂,书都能帮我建起一堵墙,隔绝所有,让不知不觉间抵达终点。然后因为看得入迷,坐过站或提前下车的情况也偶有发生。



有点儿讽刺的是,现在,每天的阅读时间基本都只有上下班的路上这两三个小时。后来,也不知道为啥,可能是冥冥中的相吸吧,发现了越来越多#地铁上的阅读者# ,于是开始记录他们的身影,有时候,看到有人在看自己看过的书,或者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书,会觉得特别亲切,不自觉地嘴角上扬。他们是城市里、地铁上最靓丽的风景。



人生的插曲正是发生在等待红绿灯之际

@X熊ZW


年龄在增长,但总感觉自己还没长大。时间在慢慢变长,但生活却越来越快。20岁,我是离开了家乡,但也好像从未逃离这个地方 ,家就是待久了嫌弃,刚离开就开始想念的地方。越是成长,越是明白时间的珍贵和生活的艰辛,想想小时候,心里一直都想着长大后一定不会成为父母那样的大人,可是现在的我在害怕,害怕我连他们都不如。


一眼成年,却忘了自己最初的样子,这是件难过的事,可现在我却没有丝毫的悲伤,因为我已经彻底的遗忘了它。





从草原到城市,一切都被换算成了钱

@鲁韶元













第八章是河南,還真就是家鄉的都市景觀


@池子池子大池子











本文来自公众号:理想国imaginist(ID:lixiangguo2013)

标签组:[日本东京

上一篇泡沫人生作文1000字

下一篇长江商学院:巴菲特的人生哲学,说到底就是一个道理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